[发明专利]一种应用于核电站压力容器冷却的浸没式喷射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58681.X | 申请日: | 2020-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4146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6 |
发明(设计)人: | 王霁翔;刘凌波;陈永平;刘向东;沈超群;熊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G21C15/12 | 分类号: | G21C15/12;G21C15/243 |
代理公司: | 扬州苏中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22 | 代理人: | 许必元 |
地址: | 22500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应用于 核电站 压力容器 冷却 浸没 喷射 系统 | ||
一种应用于核电站压力容器冷却的浸没式喷射系统,属于核电设备技术领域,系统由防护墙体、压力容器、喷雾喷嘴阵列架、喷雾积水管、喷雾水泵、喷嘴连接组成,本发明依靠浸没在冷却水中的喷雾喷嘴阵列对核电站严重事故下压力容器外部喷射冷却工质,由喷雾产生的巨大强制对流冲击可以有效突破单一浸没式沸腾下形成的气泡层,本发明突破了单一浸没式沸腾或单一喷雾冷却中所产生的沸腾危机,达到强化传热的目的,可在核事故下实现压力容器的快速有效冷却,达到持压力容器完整性与增强核设施安全性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核电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应用于核电站压力容器冷却的浸没式喷射系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可实现压力容器的快速冷却,以防止压力容器内部的核反应堆融穿罐体导致核物质泄漏严重事故的喷射系统。
背景技术
核能发电作为一种高效、相对清洁的新型能源,在优化能源结构、缓解能源压力以及潜在的大规模应用的前景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未来能源发展的主流方向。中国作为一个能源消耗大国,已把核电纳入到重点发展的能源种类中,在核电利用及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将核能安全作为前提条件。
以我国广泛使用的压水堆核电站为例,当事故发生时,堆芯内失去冷却介质开始升温、过热,燃料元件由于冷却不足而发生融化,堆芯熔融物落入压力容器下腔室,堆芯熔融物的温度可达1400K,并能持续30分钟之久。压力容器在如此高温下能导致其下腔室发生蠕变失效。如不采取有效冷却措施,将会有熔融物融穿压力容器并导致核物质泄漏和堆外蒸汽爆炸。
为有效防止由压力容器融穿而导致的严重事故,国际上广泛采用图1所示的压力容器外部冷却的措施。该措施采用堆腔注水的方法浸没压力容器,通过压力容器下封头及筒体外壁表面沸腾冷却的方式将反应堆内部的热导出,实现熔融物在压力容器内部的滞留而不发生泄露的危险。
然而浸没式沸腾的传热能力有限,原因在于浸没式沸腾在面对极高热流密度时(大于100 W/cm2)极易产生沸腾危机,其产生原因在于设备表面产生的气泡过大,在换热表面上方形成了一个气泡层,阻碍了冷却水对热面的冷却,导致换热面温度急剧上升,压力容器依然有被融穿的危险。国内外对强化浸没式沸腾展开了多种研究,其中纳米流体,微结构换热表面改进是强化浸没式沸腾冷却的研究热点。因此,对于浸没式沸腾的强化研究国内外还处在通过改进冷却介质物性与改善换热表面的被动强化阶段,而对其中的主动的强化传热方面研究甚少。目前浸没式沸腾的临界热流密度CHF(设备在安全温度区间内传热能力极限)仍小于200 W/cm2,对于浸没式沸腾的主动式强化传热研究亟待开展。
喷雾冷却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主动强化散热手段,它是利用喷嘴将工质雾化成无数个小液滴,液滴高速冲撞换热面达到高热流散热目的,喷雾冷却的CHF能够达到103 W/cm2,目前喷雾冷却并没有应用至压力容器外部冷却中,原因在于压力容器外部冷却中不仅热流密度大,而且排热总量也十分巨大,而喷雾工质流量往往较少,且液膜上方被导热系数极低的气体所包裹,导致喷雾冷却的传热总量和后续热质传输能力受到限制。为了解决单一浸没式沸腾或单一喷雾冷却中所产生沸腾危机的缺陷,达到强化传热,维持压力容器完整性与增强核设施安全性的目的,提出一种浸没式喷射冷却方式来实现核能应用中的压力容器外部冷却显得十分必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出一种应用于核电站压力容器冷却的浸没式喷射系统,通过依靠浸没在冷却水中的喷雾喷嘴阵列对核电站严重事故下压力容器外部喷射冷却工质,通过喷雾产生的巨大强制对流冲击可以有效突破单一浸没式沸腾下形成的气泡层,换热面上方充足的工质保证了用于冷却的工质量,可解决单一浸没式沸腾或单一喷雾冷却中所产生的沸腾危机,达到强化传热,可达到维持压力容器完整性与增强核设施安全性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大学,未经扬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5868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