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60189.6 | 申请日: | 2020-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0209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6 |
发明(设计)人: | 杨祁云;林壁润;孙大元;张景欣;沈会芳;蒲小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N59/20 | 分类号: | A01N59/20;A01N59/00;A01N33/12;A01P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刘瑜 |
地址: | 51064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防治 水稻 细菌性 条斑病 组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该组合物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数计的组分: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溴化铵10~15份,五水硫酸铜15~20份,84消毒液20~25份,水40~55份。将本发明中的组合物稀释后,可以用于水稻浸种以预防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或将其喷施到水稻叶面上用于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其应用方法操作简便,解决了水稻细菌性条斑病防治药剂紧缺难题,本发明为农业生产、科研等众多领域提供了技术支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生产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近年来农作物重大病害频繁暴发。其中粮食作物中的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水稻白叶枯病,果树中的柑橘溃疡病,瓜菜类中的茄科蔬菜青枯病等都给作物造成了严重损失。目前,生产上防治植物病害主要还是依靠化学农药,与细菌性病害防治难、危害普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国内用于防治细菌性病害的药剂登记数量还比较有限,截至2018年10月底,中国登记的杀菌剂产品约有1.09万个,其中防治细菌性病害的药剂仅280余个,占比2.6%。面对细菌性病害的威胁,药剂防治是不可替代的。未来作物细菌性病害的发生面积可能继续增加,专业防治药剂发展前景好,尤其是硫酸链霉素等的退出给市场留下了更大的空间。
由Xanthomonas oryzaes pv.oryzicola引起的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国内重要的植物检疫病害之一,也是热带和亚热带稻作区的重要病害,其发生具有流行性、暴发性和毁灭性等特点,我国于1957年在广东首次发现该病,后由方中达等确认为细菌性条斑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主要在病稻谷和病稻草上越冬。病原菌侵染种子,随着种子调运而远距离传播;病原菌主要通过灌溉水、雨水接触秧苗,从气孔和伤口侵入,侵入后在气孔下繁殖扩展到薄壁组织细胞间隙并纵向扩展,形成条斑;田间病株病斑上溢出的菌脓,主要通过风雨和水传播,进行再侵染,引起病害扩展蔓延。近年来,随着杂交稻的大面积推广,种子的南繁北调,使得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病面积不断扩大,危害逐年加重,现在整个南方稻区均有发生,对水稻的高产稳产造成严重威胁。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目前尚缺乏特效药剂,随着原来使用的农用链霉素和叶青双(叶枯净)等产品因国家禁用退出市场,因此研制新型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剂是十分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首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用于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组合物。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所述用于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组合物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所述用于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组合物的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用于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组合物,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数计的组分: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溴化铵10~15份,五水硫酸铜15~20份,84消毒液20~25份,水40~55份。
所述的用于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组合物,优选为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数计的组分: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溴化铵10~13份,五水硫酸铜15~18份,84消毒液20~23份,水46~55份。
所述的用于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组合物,更优选为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数计的组分: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溴化铵10~12.5份,五水硫酸铜15~17.5份,84消毒液20~22.5份,水47.5~55份。
所述的用于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组合物,最优选为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数计的组分: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溴化铵12.5份,五水硫酸铜17.5份,84消毒液22.5份,水47.5份。
所述的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溴化铵可采用市售含量95%以上的溴化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铵。
所述的五水硫酸铜为五水硫酸铜结晶。
所述的用于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未经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6018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便携式移动终端支架
- 下一篇:一种用于三维制造的三维扫描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