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二氧化氯空气消毒用凝胶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61672.6 | 申请日: | 2020-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6455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2 |
发明(设计)人: | 宋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宋健 |
主分类号: | A01N59/00 | 分类号: | A01N59/00;A01N25/22;A01N25/04;A01P1/00;A01P3/00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104 | 代理人: | 殷红梅;张仕婷 |
地址: | 214000 江苏省无***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氧化 空气 消毒 凝胶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二氧化氯空气消毒用凝胶及其制备方法,属于杀菌杀病毒消毒剂技术领域。其包括质量浓度为1800‑2500ppm的二氧化氯近饱和溶液和凝胶基液。将二氧化氯近饱和溶液与凝胶基液充分混合后制备得到二氧化氯空气消毒用凝胶。本发明制备所得二氧化氯空气消毒用凝胶兼有除臭、除异味作用。二氧化氯从凝胶中逃逸、主动散发、游离到空间里,与空气中的微生物接触,破坏其蛋白质,DNA、RNA的功能,达到对房间、汽车、火车内等有限空间进行消毒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二氧化氯空气消毒用凝胶及其制备方法,属于杀菌杀病毒消毒剂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日常生活中,来自雾霾、喷嚏、咳嗽产生的气溶胶和唾沫星沾染了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衣原体、真菌、芽孢等)的微粒、尘埃等在空气中漂浮和移动,导致了人类疾病、传染病,尤其是对于借助空气流动、中央空调及新风系统转播的侵害鼻腔、口腔、眼睛等暴露性黏膜的致病病毒、致病菌,则更可能造成严重疫情,影响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甚至危及人类生命。所以,对于空气、空间的日常消毒很重要。在特定时期,对空气消毒更是降低疾病传播的有效手段。通常用作空气、空间消毒的手段很有限,用紫外线照射、臭氧消毒空间时,需要在无人员存在的情况下进行,并且耗时长。次氯酸钠溶液消毒仅能对于环境地面、物品的表面消毒,长期大量使用,造成氯化物对环境的污染;环氧乙烷有毒,消毒使用受到限制;70%-90%浓度的乙醇也仅用于表面消毒,且消毒效果有限(消毒效果与乙醇浓度密切相关,用于空气消毒浪费且难以达到理想浓度);碘伏、双氧水的消毒效果佳,但是用于空气消毒受限于其本身理化性能。最近报道有将双氧水通过雾化手段用于空气消毒。
二氧化氯作为高效的杀菌杀病毒消毒剂,由于其卓越的氧化性能、杀菌效果和散发到空气中的理化性能,被国内外疾病控制机构广泛推荐作为广谱消毒剂,甚至用于太空舱的消毒。常用的产品为使用时需要临时配制的双剂产品,一般由用亚氯酸钠制成的A剂和用酸化剂制成的B剂组成。用水作溶剂将AB剂混合,通过反应得到二氧化氯气体,此法受多因素影响,二氧化氯的生成量少而不稳定,产生的废料多而影响环境,与次氯酸钠消毒剂一样,产生的氯化物对环境产生污染。将二氧化氯气体溶解于水中制成的水溶液,即时释放快,对空间、空气消毒效果理想,但持久性差。对于空间中空气流动、人员出入、中央空调新风系统等动态过程,缺乏动态的、持久的、可靠的、安全的消毒产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二氧化氯空气消毒用凝胶及其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凝胶依照释放速率与时间曲线实验对照,具有动态、缓释二氧化氯气体的效果。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二氧化氯空气消毒用凝胶,包括质量浓度为1800-2500ppm的二氧化氯近饱和溶液和凝胶基液。
进一步地,配方比例按重量份计具体包括二氧化氯近饱和溶液15-45份,聚乙烯吡咯烷酮0.3-5份,羟乙基纤维素0.1-2份,药用甘油5-10份,乙二胺四乙酸二钠0.020-0.25份和纯化水30-70份。
二氧化氯空气消毒用凝胶的制备方法,按重量份计步骤如下:
(1)二氧化氯近饱和溶液的配置:使用纯二氧化氯气体溶解在水中得到质量浓度在1800-2500ppm的二氧化氯近饱和溶液;
(2)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溶液的配置:将0.020-0.25份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溶解于30-70份纯化水中,加热到95-100℃,维持30min,放置冷却至室温,配置得到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溶液;
(3)凝胶基液的配置:取步骤(2)所得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溶液总量的一半,加入0.1-2份羟乙基纤维素,搅拌并分散完全,将5-10份药用甘油加入并搅拌均匀得混合液A;取剩余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溶液溶液,加入0.3-5份聚乙烯吡咯烷酮,搅拌使之完全溶解,得混合液B;将所得混合液A和混合液B进行混合,并搅拌均匀,得凝胶基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宋健,未经宋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6167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