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处理微污染水的环形曝气混凝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62818.9 | 申请日: | 2020-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8545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6 |
发明(设计)人: | 刘涵;夏涛;汤爱萍;罗贤新;梅一民;陶勇成;任小冉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昌航空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1/78 | 分类号: | C02F1/78;C02F1/52;C02F1/24;C02F1/20;C02F101/30;C02F101/20 |
代理公司: | 南昌洪达专利事务所 36111 | 代理人: | 黄文亮 |
地址: | 330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处理 污染 环形 曝气混凝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处理微污染水的环形曝气混凝装置,包括泥渣回流装置、搅拌曝气装置、气体发生装置和混凝池;混凝池的封闭端设有进水管;搅拌曝气装置设置在混凝池的封闭端;气体发生装置设置在混凝池外壁,泥渣回流装置包括浮渣槽、浮渣回流支管、污泥收集槽、污泥回流支管、回流干管、污泥螺旋泵,浮渣槽和污泥收集槽依次设置在混凝池的开口端,污泥回流支管和污泥收集槽连通,浮渣回流支管和浮渣槽连通,污泥回流支管和浮渣回流支管均和回流干管连通,回流干管和进水管连通,污泥螺旋泵设置在回流干管上。本发明能够增强混凝效果,减小后续处理工艺负担,提高微污染水源水处理工艺出水水质,节约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污染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处理微污染水的环形曝气混凝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现代化工业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的水环境微污染情况越来越多,且人们对饮用水水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微污染水源水对人们日常生活和健康造成了一定的不安全因素,原有水厂水处理工艺已不能满足水质需求。但现有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成本高、难度大,且容易产生对人体有极大危害的消毒副产物。因此应研究发展切实有效、经济的微污染水源水处理工艺,提高水处理中出水水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适用于处理微污染水的环形曝气混凝装置,能够增强混凝效果,减小后续处理工艺负担,提高微污染水源水处理工艺出水水质,节约成本。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问题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适用于处理微污染水的环形曝气混凝装置,包括泥渣回流装置、搅拌曝气装置、气体发生装置和一端环形封闭的混凝池;所述混凝池的封闭端设有进水管;所述搅拌曝气装置设置在所述混凝池的封闭端;所述气体发生装置设置在混凝池外壁,所述气体发生装置与搅拌曝气装置利用通气管相连;所述泥渣回流装置包括浮渣槽、浮渣回流支管、污泥收集槽、污泥回流支管、回流干管、污泥螺旋泵,所述浮渣槽和污泥收集槽依次设置在混凝池的开口端,所述污泥回流支管和污泥收集槽连通,所述浮渣回流支管和浮渣槽连通,所述污泥回流支管和浮渣回流支管均和所述回流干管连通,所述回流干管和所述进水管连通,所述污泥螺旋泵设置在所述回流干管上。
优选的,所述搅拌曝气装置包括底座、电动机、曝气干管、机械搅拌轴承、曝气支管和桨板;所述电动机设置在所述底座的上端,所述机械搅拌轴承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曝气干管的一端和所述气体发生装置连通,所述曝气干管的另一端和设置在所述桨板内的曝气支管连通,所述曝气支管上设有若干曝气孔,所述桨板设置在所述机械搅拌轴承上,所述电动机与所述机械搅拌轴承传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混凝池的开口端的宽度逐渐增大。
优选的,所述混凝池内间隔设置有隔板一和隔板二。
优选的,所述进水管略高于混凝池的池底。
优选的,所述曝气孔水平倾斜向下45°布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是:本发明利用气体发生装置制臭氧,经济实用。采用臭氧曝气并进行机械搅拌增强了混凝效果,实现了预氧化,减小后续处理工艺负担,并较少了消毒过程中有害副产物的产生;另一方面,曝气过程中也利用空气吹脱原理去除水体中挥发性有机物,并将密度较小的难溶性有机物以及絮凝体带至水体表面形成浮渣并回流。水体表面的浮渣回流后提高了进水浊度,更有利于混凝。利用臭氧进行预氧化,不仅可以将大分子有机物转化为小分子有机物,且能将Fe2+氧化为Fe3+,助凝除铁。机械曝气搅拌装置将曝气搅拌结合在一起,可以更好地是臭氧迅速混合均匀,且曝气孔水平向下45°,可以减轻曝气孔的堵塞,提高使用寿命。该环形曝气混凝装置占地面积小,成本低,混凝效果好,针对微污染水源水处理经济适用,切实有效。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昌航空大学,未经南昌航空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6281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