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超高温原位微动疲劳实验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67112.1 | 申请日: | 2020-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4310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5 |
发明(设计)人: | 韩琦男;杨晓林;崔海涛;苏越;施惠基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3/2251 | 分类号: | G01N23/2251;G01N23/22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刘梦晴 |
地址: | 210016***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超高温 原位 微动 疲劳 实验 系统 | ||
1.一种超高温原位微动疲劳实验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保温罩,所述保温罩内形成有安装空间;
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设于所述安装空间内;
第一试件,所述第一试件由镍基高温合金构成,以模拟涡轮盘;
第二试件,所述第二试件由镍基单晶合金构成,以模拟涡轮叶片,所述第一试件和所述第二试件沿水平方向设于所述加热装置的上端,且所述第一试件朝向所述第二试件的一端形成燕尾槽,所述第二试件朝向所述第一试件的一端形成有与所述燕尾槽配合的燕尾榫;
夹持装置,所述夹持装置设于所述安装空间内,所述夹持装置适于夹持在配合后的所述第一试件和所述第二试件的两端,并在所述第一试件和所述第二试件的长度方向施加周期往复载荷;
其中,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加热丝和垫片,所述第一试件和所述第二试件适于放置在所述垫片上,所述垫片适于将所述加热丝产生的热量朝向所述第一试件和所述第二试件传递,所述加热丝设在所述垫片的下端;
所述保温罩上形成有与所述安装空间连通的观测孔,所述观测孔位于所述保温罩的长度方向的中部,所述第一试件和所述第二试件配合后可活动地设于所述安装空间内,以使得所述燕尾槽与所述燕尾榫位于所述观测孔的正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高温原位微动疲劳实验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试件朝向所述第二试件的方向上,所述第一试件依次分为第一夹持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一配合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一配合部的宽度,所述第一配合部上形成有开口朝向所述第二试件的所述燕尾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高温原位微动疲劳实验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试件朝向所述第一试件的方向上,所述第二试件依次分为第二夹持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夹持部和所述第二配合部的宽度,所述第二配合部由所述燕尾榫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高温原位微动疲劳实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还包括:温度控制装置,所述温度控制装置适于调节所述加热丝的温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高温原位微动疲劳实验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保温罩的长度方向上,所述垫片的长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一试件和所述第二试件配合后的长度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高温原位微动疲劳实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垫片由特殊耐高温材料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高温原位微动疲劳实验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保温罩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一试件的长度和所述第二试件的长度相等。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高温原位微动疲劳实验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SEM观测腔体和真空装置,所述真空装置适于使得所述SEM观测腔体内形成为真空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67112.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