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地下空间有害气体扩散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68403.2 | 申请日: | 2020-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6580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30 |
发明(设计)人: | 苏辉;李吉;谭可可;方仲元;涂江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工程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24F7/06 | 分类号: | F24F7/06;F24F9/00;F24F13/06;F24F13/02;F24F11/77;F24F13/28;F24F11/89;F24F11/64;F24F13/22;F24F110/40;F24F110/10;F24F110/20;F24F110/65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知星原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868 | 代理人: | 艾变开 |
地址: | 10001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下 空间 有害 气体 扩散 控制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地下空间有害气体扩散控制系统。该系统包括有害气体收集部件、有害气体排放部件以及送风部件,有害气体排放部件用于将有害气体排出,送风部件用于输送新风;有害气体收集部件包括由多个收集单元拼接形成的收集主体,收集单元包括支架、设置于支架的排风面板和单元排风收集部,排风面板上设置有多个排风口,单元排风收集部与排风口连通,相邻单元排风收集部之间相互连通,还包括总排风部,与至少一个的单元排风收集部连通,多个收集单元的排风面板拼接形成操作台面。收集主体由多个收集单元拼接形成,便于模块化设计和整体化组装,利用形成操作台面的排风面板进行排风,运行能耗低,实现地下空间的节能运行且保证地下空间环境安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风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地下空间有害气体扩散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一些特殊地下工程承担着有害物质的储存及检测任务,传统的检测操作台为普通平台,有害物质在检测过程中易散发大量有害气体,并扩散至整个地下空间。因部分有害物质体积大、质量重,且需要多人同时检测操作,传统的通风柜等局部排风装置不满足此检测任务。为将有害气体置换排除出地下空间,需要大量的新风来置换,系统运行费用高,且有害气体易残留在地下空间的墙壁、拱顶及地面,洗消处理困难,不利于操作人员的身心健康。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运行能耗低、保证地下空间环境安全的地下空间有害气体扩散控制系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地下空间有害气体扩散控制系统,包括有害气体收集部件、有害气体排放部件以及送风部件,所述有害气体排放部件用于将所述有害气体收集部件收集的有害气体排出所述地下空间,所述送风部件用于向所述地下空间输送新风;
其中,所述有害气体收集部件包括由多个收集单元拼接形成的收集主体,所述收集单元包括支架、设置于所述支架上的排风面板和单元排风收集部,所述排风面板上设置有多个排风口,所述单元排风收集部设置于所述排风面板下方并与所述多个排风口连通,相邻所述单元排风收集部之间相互连通,所述有害气体收集部件还包括总排风部,所述总排风部与所述多个收集单元中的至少一个的单元排风收集部连通,所述多个收集单元的所述排风面板拼接形成操作台面。
优选地,所述单元排风收集部包括底板,所述底板倾斜设置。
优选地,所述底板通过铰轴与所述支架转动连接,且所述铰轴在竖向上的位置可调,在一列所述收集单元中,各个倾斜的底板首尾相连形成整体倾斜的整体底板部,位于最低位置的所述底板上设置有排水口,所述排水口处设置有开关阀。
优选地,所述单元排风收集部还包括侧板,所述侧板与所述底板之间通过平滑曲面过渡连接,相邻所述侧板之间通过平滑曲面过渡连接。
优选地,所述有害气体排放部件包括排风连接管、埋地排风管和第一侧向排风管,所述排风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总排风部连通,所述排风连接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埋地排风管的一端连通,所述埋地排风管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地下空间的侧部并与所述第一侧向排风管连通,所述有害气体排放部件还包括第一排风风机,用于驱动所述有害气体收集部件收集的有害气体经所述有害气体排放部件排出所述地下空间。
优选地,所述第一侧向排风管上设置有核级过滤器。
优选地,所述系统还包括有害气体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埋地排风管或第一侧向排风管内的压力传感器、控制装置,所述第一排风风机为变频风机,在所述有害气体排放部件的风路上,所述压力传感器位于所述核级过滤器的上游侧,所述控制装置用于根据所述有害气体传感器、所述温湿度传感器和所述压力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控制所述第一排风风机的排风风量。
优选地,所述收集单元下方设置有抽屉式工具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工程设计研究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工程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6840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锂硫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图像传感器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