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升城市气候宜居度的城市通风廊道划定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70254.3 | 申请日: | 2020-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4455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28 |
发明(设计)人: | 黄闯;田红;张敏;邓汗青;李星银;何冬燕;曹靖;吴必文;周永鹏;刘俊杰;李传贵;卢燕宇;董炳智;谢五三;徐向远;徐永;程小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省气候中心 |
主分类号: | G06F30/10 | 分类号: | G06F30/10;G06Q10/0639;G06Q50/26;G06F16/29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仁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88 | 代理人: | 陈建 |
地址: | 230000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升 城市 气候 宜居度 通风 廊道 划定 方法 | ||
1.一种提升城市气候宜居度的城市通风廊道划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划定作用空间,将城市现状下垫面数据、城市规划用地数据分别导入城市气象生态分析软件,分析城市地表通风潜力等级,识别出城市通风环境较差的区域,通过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反演得到地表温度,计算出城市热岛强度较高的区域;
步骤二、划定补偿空间,采用卫星遥感影像反演的地表温度和土地利用类型这两个参数确定绿源等级,将其作为补偿空间;
步骤三、确定城市通风廊道边界,在城市用地现状和规划图上叠加夏冬季主导风向、作用空间、补偿空间,将能够联通补偿空间与作用空间的区域,采用识别加构建的方法划定城市通风廊道边界,并通过指标体系进行通风效果验证;
步骤四、通风廊道划分,将划定的城市通风廊道划分为生态管控区、已建建设用地管控区、未建建设用地管控区、污染产业严控区,并以图则的形式予以表达,以利于规划管理;
步骤五、优化通风廊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升城市气候宜居度的城市通风廊道划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所述城市地表通风潜力表征的是空气流通能力,由天空开阔度和粗糙度长度共同确定,按通风能力由低到高共划分为5个等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升城市气候宜居度的城市通风廊道划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作用空间是通风环境较差的区域、热岛强度较高的区域、大气污染物集聚的区域的集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升城市气候宜居度的城市通风廊道划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卫星影像数据反演是指基于分裂窗算法,利用Landsat8/TIRS的第10、11通道反演地表温度;
分裂窗算法基本步骤如下:
1)、估计大气对地表热辐射的影响;
2)、从卫星观测到的热辐射总量中减去这部分影响得到地表热辐射强度;
3)、将这一热辐射强度转化可得相应的地表温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升城市气候宜居度的城市通风廊道划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采用卫星遥感影像提取土地类型和面积是指利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进行识别,并按照绿源强度由高到低划分为1至3共三个等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升城市气候宜居度的城市通风廊道划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在城市用地现状和规划图上叠加夏冬季主导风向、作用空间和补偿空间,是在ARCGIS软件中,分别将夏冬季主导风向、作用空间边界、补偿空间边界进行空间叠加。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升城市气候宜居度的城市通风廊道划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识别是将能够联通补偿空间与作用空间的区域、且通风潜力等级为4或5级的区域占拟划定廊道总面积比例不小于60%的城市空间划定为通风廊道范围,可称为拟划定区,拟划定区贯穿城区,构建是将位于拟划定通风廊道上的通风潜力较差的区域纳入通风廊道范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提升城市气候宜居度的城市通风廊道划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拟划定区若与城市夏冬季主导风向夹角小于30°、廊道宽度不小于200m、长度不小于2000m,则将其确定为一级通风廊道,拟划定区若与城市夏冬季主导风向夹角小于45°、廊道宽度不小于100m、长度不小于1000m,则将其确定为二级通风廊道。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升城市气候宜居度的城市通风廊道划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制定指标体系进行通风效果验证将通风廊道规划后的城区通风效能提升情况进行量化,量化指标包括一级廊道通风能力指数、二级廊道通风能力指数两个指标,要求通风能力指数较通风廊道规划建设管控前提升至少7%。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升城市气候宜居度的城市通风廊道划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四中,生态管控区即位于划定廊道内的公园绿地、防护绿地、水体,该管控区域要求进行刚性边界控制、需满足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建筑布局控制要求,已建建设用地管控区强调结合城市更新逐步有机更新,更新地块需满足阻风绿、高宽比、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建筑布局的控制要求;未建建设用地管控区强调规划预控,需满足阻风绿、高宽比、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建筑布局的控制要求;污染产业严控区是指位于通风廊道主导风向上游的产业用地区域,强调产业准入门槛的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省气候中心,未经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省气候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70254.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