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桥塔高加腋上横梁的分层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72328.7 | 申请日: | 2020-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5584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8 |
发明(设计)人: | 林统励;王令侠;李旭;刘爱林;董继红;赵成贵;张爱花;陶亚成;胡雄伟;刘幸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D21/00 | 分类号: | E01D21/00;E01D19/02;E01D101/24;E01D101/28 |
代理公司: | 武汉智权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5 | 代理人: | 孟欢 |
地址: | 43005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桥塔高加腋上 横梁 分层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适用于桥塔高加腋上横梁的分层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安装施工支架;在施工支架上铺设底模;绑扎第一施工层的钢筋,安装第一施工层的侧模,该侧模高度小于施工支架顶部的高度,浇筑第一施工层的混凝土,得到第一层上横梁和第一层塔柱;绑扎第二施工层的钢筋,安装第二施工层的侧模,该侧模高度大于施工支架顶部的高度,浇筑第二施工层的混凝土,得到第二层上横梁和第二层塔柱;绑扎第三施工层的钢筋,安装第三施工层的侧模,浇筑第三施工层的混凝土,得到第三层上横梁和第三层塔柱,第一层上横梁、第二层上横梁和第三层上横梁共同形成上横梁。本发明充分利用已浇混凝土来支撑上层新浇筑混凝土,可以减轻施工支架受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桥梁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桥塔高加腋上横梁的分层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H型或A型桥塔为当今桥梁设计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桥塔形式,其上横梁的施工方法一般有两种:
其一、高支架法施工:也即落地支架法,从承台顶面或下横梁顶面搭设支架。其弊端是:需搭设大量钢管支架,安装和拆除时吊装工作量大,高空焊接工作量大,存在很大的高空作业风险,钢管支架装拆工期长。
其二、采用不落地支架施工:该方法施工时,支架需要承担横梁大部分重量。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适用于桥塔高加腋上横梁的分层施工方法,充分利用已浇混凝土来支撑上层新浇筑混凝土的方法,来减轻施工支架受力。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适用于桥塔高加腋上横梁的分层施工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在两个塔柱的已浇段之间,于设计位置处安装施工支架;
在所述施工支架上铺设底模;
绑扎第一施工层的钢筋,安装第一施工层的侧模,第一施工层的侧模高度小于所述施工支架顶部的高度,浇筑第一施工层的混凝土,得到第一层上横梁和第一层塔柱;
绑扎第二施工层的钢筋,安装第二施工层的侧模,第二施工层的侧模高度大于所述施工支架顶部的高度,浇筑第二施工层的混凝土,得到第二层上横梁和第二层塔柱;
绑扎第三施工层的钢筋,安装第三施工层的侧模,浇筑第三施工层的混凝土,得到第三层上横梁和第三层塔柱,所述第一层上横梁、第二层上横梁和第三层上横梁共同形成上横梁。
进一步地,在浇筑第一施工层的混凝土之前,该分层施工方法还包括在第一施工层内增设抗拉钢筋的步骤。
进一步地,在浇筑第二施工层的混凝土时,满足条件:浇筑的第一施工层的混凝土达到第一预设强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预设强度为设计强度的90%。
进一步地,
在浇筑第二施工层的混凝土之前,该分层施工方法还包括在第二施工层内增设上横梁腹板预应力束的步骤;
待浇筑的第二施工层的混凝土达到第二预设强度时,按照设计要求张拉上横梁腹板预应力束。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预设强度为设计强度的90%。
进一步地,在浇筑第三施工层的混凝土之前,该分层施工方法还包括在第三施工层内增设上横梁顶板预应力束的步骤;
待浇筑的第三施工层的混凝土达到第三预设强度时,按照设计要求张拉上横梁顶板预应力束。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预设强度为设计强度的90%。
进一步地,所述施工支架沿横桥向截面呈等腰梯形或圆弧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7232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