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能检测乘客体征的汽车座椅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72456.1 | 申请日: | 2020-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6147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03 |
发明(设计)人: | 张亮;熊葵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创投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N2/90 | 分类号: | B60N2/90;B60N2/75;B60R7/04;A61B5/0205;A61B5/021;A61B5/02;A61B5/00;A61B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瑞联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1 | 代理人: | 叶丽婉 |
地址: | 215100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检测 乘客 体征 汽车座椅 | ||
本发明涉及汽车座椅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能检测乘客体征的汽车座椅,包括车体,所述车体内设置有正驾驶座椅,所述车体内设置有位于正驾驶座椅背面的副驾驶座椅,所述正驾驶座椅和副驾驶座椅内设置有感应装置,所述车体内设置有位于正驾驶座椅和副驾驶座椅之间的储物盒,所述车体内设置有位于正驾驶座椅左侧的方向盘,所述车体内设置有位于方向盘背面的中控显示屏,所述储物盒的顶部开设有连通储物盒顶部内壁的矩形槽。本发明通过对车内人员的各项体征进行实时监测达到让车内人员实时了解自己身体状况的效果,从而达到在车内人员出现意外时及时做出正确选择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座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能检测乘客体征的汽车座椅。
背景技术
汽车由动力驱动,具有4个或4个以上车轮的非轨道承载的车辆,主要用于载运人员和(或)货物,牵引载运人员和(或)货物的车辆。
随着汽车的快速发展,对于汽车座椅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但是现有的座椅基本具备了乘客日常所需要的功能,但仅限于对身体的舒适性,因为不能监测车内人员的体征,导致驾驶员在驾驶时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并且如果车内人员体征出现变化时不能及时发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如:现有的座椅基本具备了乘客日常所需要的功能,但仅限于对身体的舒适性,因为不能监测车内人员的体征,导致驾驶员在驾驶时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并且如果车内人员体征出现变化时不能及时发现,而提出的一种能检测乘客体征的汽车座椅。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能检测乘客体征的汽车座椅,包括车体,所述车体内设置有正驾驶座椅,所述车体内设置有位于正驾驶座椅背面的副驾驶座椅,所述正驾驶座椅和副驾驶座椅内设置有感应装置,所述车体内设置有位于正驾驶座椅和副驾驶座椅之间的储物盒,所述车体内设置有位于正驾驶座椅左侧的方向盘,所述车体内设置有位于方向盘背面的中控显示屏,所述储物盒的顶部开设有连通储物盒顶部内壁的矩形槽,所述矩形槽的内表面上开设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右侧的内表面上固定连接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左端固定连接有盖板,所述盖板的左侧延伸至环形槽左侧的内表面上,所述盖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传动块,所述传动块的上表面为斜面。
优选的,所述感应装置内包括体征感应器,所述体征感应器的输出端电连接有对比模块,所述对比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有分析模块,所述对比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有中央处理器,所述中央处理器的输出端电连接有选择模块,所述选择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有导航模块和声控模块,所述选择模块的输出端与中控显示屏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声控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有喇叭。
优选的,所述体征感应器包括脉搏感应模块、体温感应模块、呼吸感应模块和血压感应模块。
优选的,所述传动块的上表面和水平面之间的角度在三十度至六十度之间,所述传动块正面的形状为梯形。
优选的,所述复位弹簧的数量不少于五个,所述复位弹簧呈矩形阵列。
优选的,所述储物盒和车体之间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所述盖板和传动块之间的连接方式也为螺纹连接。
优选的,所述传动块的外表面上固定连接有助滑垫,所述方向盘的外表面上固定连接有防滑垫。
优选的,所述盖板的外表面上固定连接有滑雪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通过脉搏感应模块起到有效对车内人员的心跳进行实时监测的作用,通过体温感应模块起到有效对车内人员体温进行实时监测的作用,通过呼吸感应模块起到有效对车内人员的呼吸进行实时监测的作用,通过血压感应模块起到有效对车内人员的血压进行实时监测的作用,进而通过对车内人员的各项体征进行实时监测达到让车内人员实时了解自己身体状况的效果,从而达到在车内人员出现意外时及时做出正确选择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创投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创投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7245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