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耳廓瘢痕后装放射治疗固定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72501.3 | 申请日: | 2020-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8216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6 |
发明(设计)人: | 马代远;高茜;谢燕;胡建萍;袁婷婷;石川玉;何东梅;吴红梅;颜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N5/10 | 分类号: | A61N5/10 |
代理公司: | 成都正华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9 | 代理人: | 李蕊 |
地址: | 637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耳廓 瘢痕 放射 治疗 固定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耳廓瘢痕后装放射治疗固定装置,其包括线槽座,线槽座包括底座,底座的一侧边与缓冲盖铰接,缓冲盖呈弧形板状,缓冲盖和底座偏离铰接部的侧边可拆卸地连接,底座上开设有线槽;线槽座外侧设置有相互扣合的耳廓托和耳廓盖,所述耳廓托包括耳根开口和输源线出口孔;耳廓盖包括相互重叠的外壳层、中间层和填充层,填充层与线槽座的缓冲盖相抵接;外壳层的边缘与连接环相接,连接环与耳廓托相接。本发明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缺乏对耳廓部位的放疗部位设置输源管固定装置的问题,舒适性好,减少患者痛苦,降低医疗风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耳廓瘢痕后装放射治疗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瘢痕疙瘩是一种良性增生性疾病,又称瘢痕瘤。是皮肤组织在损伤修复和愈合过程中成纤维细胞增殖失调、胶原纤维过度增生而形成的一种致密生长的纤维结缔组织,可致患者局部疼痛瘙痒、感觉减退或容貌改变,周围组织器官功能障碍,极少数恶化癌变,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生理及心理负担。
耳廓为瘢痕疙瘩的好发部位之一,与身体其他部位的瘢痕疙瘩相比,耳部瘢痕疙瘩由于暴露在外,影响美观,故患者治疗愿望强烈。
手术切除后放疗是业界公认的最有效的预防瘢痕疙瘩复发的方法,近距离后装放射治疗可抑制血管再生和早期伤口愈合中的幼稚成纤维细胞,降低胶原的产生,抑制瘢痕的形成,有效率达80%~90%以上,是目前国内外主流的治疗方式。
耳部瘢痕后装放疗过程中,需要把两根直径0.5mm,长度3.5mm的后装输源管的游离端以一定的距离固定在瘢痕位置,位置精确、稳定、不易移位的固定是保障患者治疗效果、减少射线伤害的前提和基础,但由于耳部形状特殊,加之手术切除后导致原有生理结构改变、接近头发生长部位胶布不易粘贴等原因,如何妥善固定输源管一直是临床治疗的困扰和难题。
传统的固定方法为胶布或敷贴粘贴固定,存在固定效果不佳、位移明显、每次放疗均需重新固定等缺陷,一些耳垂部分或完全切除的患者,甚至可能因难以固定输源管而错失治疗机会。近年来相关研究人员陆续开发几种后装放疗的固定装置,但都以针对宫颈癌放疗为主,对于耳廓部位的放疗,目前尚未有专门的输源管固定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提供了一种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缺乏对耳廓部位的放疗部位设置输源管固定装置的问题`的耳廓瘢痕后装放射治疗固定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
提供了一种耳廓瘢痕后装放射治疗固定装置,其包括线槽座,线槽座包括底座,底座的一侧边与缓冲盖铰接,缓冲盖呈弧形板状,缓冲盖和底座偏离铰接部的侧边可拆卸地连接,底座上开设有线槽;线槽座外侧设置有相互扣合的耳廓托和耳廓盖,所述耳廓托包括耳根开口和输源线出口孔;耳廓盖包括相互重叠的外壳层、中间层和填充层,填充层与线槽座的缓冲盖相抵接;外壳层的边缘与连接环相接,连接环与耳廓托相接。
通过设置线槽座以安装输源线,并固定在耳廓瘢痕后的位置处;通过设置耳廓托,以固定耳廓盖,并与耳廓连接;通过设置耳廓盖,以保护耳朵,防止射线外漏损伤正常组织和耳周器官。
上述方案中,优选的,缓冲盖和底座偏离铰接部的侧边分别设置有相互配合的连接卡齿和连接卡扣。
通过设置连接卡齿和连接卡扣,使得缓冲盖和底座间可通过连接卡齿和连接卡扣分离以打开,以放置输源线,也可通过两者扣合以合拢,以便固定线槽座。
上述方案中,优选的,线槽包括至少两条且相互平行。
通过设置至少两条线槽,以便安装输源线。因常规输源线至少有两条。
上述方案中,优选的,底座的底面上设置有固定贴。
通过设置固定贴,固定贴可选用带有粘性的材料,以贴设在人体皮肤上,从而固定线槽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未经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7250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