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陆用尾气降温装置及武器装备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73241.1 | 申请日: | 2020-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3703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5 |
发明(设计)人: | 陈慧莲;漆道明;陈育;尹红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大华德盛热管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3/04 | 分类号: | F01N3/04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李丹 |
地址: | 510405 广东省广州市白***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尾气 降温 装置 武器装备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陆用尾气降温装置及武器装备,包括:发动机组,所述发动机组用于输出高温尾气;换热器,所述换热器与所述发动机组连通;冷却液循环组件,所述冷却液循环组件与所述换热器连通;及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与所述冷却液循环组件连通。由于高温尾气的热量被绝大多数的交换给了冷却液,因而最终排放出的尾气温度可以大幅下降,减弱了陆用武器装备的红外辐射特征,使红外侦测系统不容易探测到其身影,提升了陆用武器装备的红外隐身能力,从而避免目标暴露而陷入危险之中。同时本申请的陆用尾气降温装置很好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水雾喷淋降温手段不适用于陆用武器装备的缺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尾气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陆用尾气降温装置及武器装备。
背景技术
在军事领域中,对于敌方武器装备进行侦测的较为常用的技术手段为红外侦测技术,若武器装备的发动机排放的尾气温度与周围环境温差很大时,则极易被红外侦测系统探测到而陷入危险之中,极大影响武器装备的攻击能力和安防能力。
所谓的武器装备按作战地域可至少分为水上装备和陆用装备,水上装备可以是各类作战舰艇,而陆用装备则可以是各类作战车辆。对于作战舰艇而言,为了降低发动机排放尾气的温度,以避免被红外侦测系统探测到,常采用取水系统从舰艇所处水域中直接取水,而后将水进行雾化,之后再使用水雾对发动机排烟管道内喷淋以达到对尾气降温的目的。但这种尾气降温技术并不适用于陆用的作战车辆,一来无法持续获取稳定水源,二来排烟管内的水雾与高温尾气充分接触吸热后会迅速气化产生大量烟雾,烟雾同样会造成目标暴露,而使作战车辆陷入危险之中。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陆用尾气降温装置及武器装备,旨在解决现有技术尾气排放温度过高,容易造成目标暴露而陷入危险之中的问题。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陆用尾气降温装置,其包括:
发动机组,所述发动机组用于输出高温尾气;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与所述发动机组连通;
冷却液循环组件,所述冷却液循环组件与所述换热器连通;及
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与所述冷却液循环组件连通。
上述方案的陆用尾气降温装置应用装备于各类武器装备中,特别是用于装备在陆用武器装备中,以降低尾气排放的温度,提高设备的红外隐身能力。具体而言,当发动机组正常工作时,能够持续输出高温尾气;高温尾气首先流入换热器中,且与此同时冷却液循环组件中的冷却液也流入换热器中,在换热器的热交换作用下,高温尾气的热量被交换给冷却液,使冷却液的温度得以较大幅度升高,而温升后的冷却液则进一步流入散热组件中达到散热目的,以使冷却液再次流入换热器中时温度不至于过高而影响吸热能力。至此,由于高温尾气的热量被绝大多数的交换给了冷却液,因而最终排放出的尾气温度可以大幅下降,减弱了陆用武器装备的红外辐射特征,使红外侦测系统不容易探测到其身影,提升了陆用武器装备的红外隐身能力,从而避免目标暴露而陷入危险之中。同时本申请的陆用尾气降温装置很好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水雾喷淋降温手段不适用于陆用武器装备的缺陷。
下面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液循环组件包括水泵、第一管路、第二管路和第三管路,所述换热器的冷侧出口通过所述第一管路与所述散热组件的入口连通,所述散热组件的出口通过所述第二管路与所述水泵的入水口连通,所述水泵的出水口通过所述第三管路与所述换热器的冷侧入口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液循环组件还包括水箱,所述水箱通过第四管路连通于所述第二管路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陆用尾气降温装置还包括温度传感器和控制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连通于所述第一管路中,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所述散热组件分别通过线束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与整车电源电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大华德盛热管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大华德盛热管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7324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