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耦合有天线和水接触组件的潜水计算机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74495.5 | 申请日: | 2020-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9440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0 |
发明(设计)人: | 米科·塞潘尼蒂;维莱·赫斯卡宁;塔皮奥·斯泰尔伯格;汤姆·阿霍拉;海基·普里;艾洛·瓦尔约宁;尼科·塔尔纳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拓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18 | 分类号: | G06F1/18;H01Q1/22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华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1 | 代理人: | 刘华联 |
地址: | 芬兰***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耦合 天线 接触 组件 潜水 计算机 | ||
本发明涉及耦合有天线和水接触组件的可穿戴潜水计算机和/或检测可穿戴设备水下状况的水接触检测器组件。计算机包括:外壳,包括有辐射器元件的导电环圈和主体;无线电单元,与外壳中的潜水计算机电路功能性连接,具有到辐射器元件的导电耦合部,允许潜水计算机与外部设备无线通信;延伸通过主体的至少部分导电的水接触表面;水接触检测器电路,能感测潜水计算机的水下状况;水下状况感测电路,包括水接触表面、辐射器元件及低通滤波器,包括一端连接到导电耦合部另一端连接到潜水计算机的接地电势的电感器;水接触检测器电路在水建立通过水下状况感测电路的电流路径时检测从水接触表面到接地的电连接,并向潜水计算机提供水下状况的指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大体上涉及诸如无线或便携式无线电设备之类的电子设备,还涉及其使用方法。具体来说,本发明涉及潜水计算机和用于该潜水计算机的水接触检测组件。
背景技术
在大多数现代无线电设备(例如,移动计算机、便携式导航设备、移动电话、智能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DA)或其他个人通信设备(PCD))中通常都设置有天线。通常,这些天线包括平面辐射元件,并具有接地平面通常平行于该平面辐射元件。平面辐射元件和接地平面通常经由短路导体彼此连接,以便实现天线的期望阻抗匹配。该结构被配置为使其在所需的工作频率下用作谐振器。通常,这些内部天线位于塑料外壳内的无线电设备的印刷电路板(PCB)上,该塑料外壳允许射频波传播向天线或从天线传播出去。
目前,希望这些无线电设备包括金属体或外部金属表面。可以出于各种原因而使用金属主体或外部金属表面,这些原因例如包括提供美学益处,例如为所覆盖的无线电设备提供令人愉悦的外观和触感。但是,金属外壳的使用为射频(RF)天线的实施带来了新的挑战。典型的现有技术中的天线方案通常不足以与金属外壳和/或外部金属表面一起使用。这是因为无线电设备的金属外壳和/或外部金属表面会充当RF屏蔽层,这会降低天线性能,特别是在需要天线在多个频带中运行时更是如此。
在潜水计算机的情况下,主体的至少一部分通常由不导电的聚合物材料制成。为了检测这种设备的水下状况,需要进行水接触。这些潜水计算机通常在主体中包含一对孔,水可以穿过这些孔而接触到与外壳中的水检测电路相连的导电表面,以检测通过这些导电表面之间的水的电流,并且建立设备的水下状况。然后,可将该设备相应地配置为例如可切换到潜水状态。在确定水下状况下的正确动作过程时,潜水计算机还可以从其他传感器(例如压力传感器)收集信息。
然而,在潜水计算机的外壳上开孔或开洞是需要尽可能避免的。每个孔都必须仔细设计和密封,以防止水进入系统,也避免处于高水压环境下。
因此,迫切需要一种例如用于潜水计算机设备的水检测方案,其只需要在主体中开设较少的额外的孔或洞,或不需开设额外的孔或洞。
发明内容
本发明通过提供一种水接触检测组件来满足前述需求,该水接触检测组件设置为能用于在金属或塑料外壳内感测水下状况。
在第一方面中,提出了一种可穿戴式潜水计算机。该可穿戴式潜水计算机包括:
-外壳,包括导电环圈和主体,所述环圈包括辐射器元件;
-无线电单元,所述无线电单元与所述外壳中的潜水计算机电路功能性连接,并具有到所述辐射器元件的导电耦合部,以允许所述潜水计算机与外部设备之间的无线通信;
-延伸通过所述主体的水接触表面,所述水接触表面至少部分为导电的;
-水接触检测器电路,所述水接触检测器电路配置为能感测所述可穿戴式潜水计算机的水下状况;
-水下状况感测电路,所述水下状况感测电路包括所述水接触表面、所述辐射器元件以及低通滤波器,所述低通滤波器包括至少一个在一端处连接到所述导电耦合部、在另一端处连接到所述潜水计算机的接地电势的电感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拓公司,未经松拓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7449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