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增加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封闭作用的种植体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75715.6 | 申请日: | 2020-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2796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5 |
发明(设计)人: | 黎红;吕吉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中医药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C8/00 | 分类号: | A61C8/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邱启旺 |
地址: | 310053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增加 种植 周围 软组织 封闭 作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增加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封闭作用的种植体,所述种植体包括体部、与体部通过螺丝连接的基台或与体部一体连接的颈部,体部上部与基台底部配合形成一宽0.2‑0.7mm的肩台;所述种植体上设有3‑5mm宽度的第一微孔区,第一微孔区上设有均匀布置的第一微孔,第一微孔大小为1‑3微米,第一微孔区上方区域表面为光滑表面;所述第一微孔区位于体部顶部上方的基台或颈部表面上。本发明着重创新于增强种植体穿龈部分封闭性,增强软组织与种植体之间的黏附力,能减少种植体周围黏膜炎及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提高种植远期成功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牙种植体。
背景技术
种植修复技术出现至今近70年时间,凭借其美观、舒适、功能良好的优点越来越被缺牙 的患者所接受。Brannmark教授于1952年提出骨结合理论后,各种增强骨结合的方法逐渐面 世,使得种植成功率越来越高。然而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常常导致种植体松动甚至脱落,最 终导致种植失败。其往往从初始的种植体周围黏膜炎开始,细菌逐步侵犯种植体周围软组织, 使得结合上皮不断根向移动,导致牙槽骨吸收,甚至直接穿透种植体与软组织的结合导致种 植体周围炎的发生,如果不加以控制最终导致种植体松动脱落。大量的研究也证实种植体穿 龈部分的纤维不同于天然牙垂直分布于牙颈部,其更多的是呈平行于种植体表面分布,这种 结构更加容易遭到细菌的侵入。
由此可见,加强种植体颈部或基台穿龈部分的封闭性对于预防种植体周围黏膜炎乃至种 植体周围炎显得至关重要。现今全球市场上牙种植体大多采用颈部或基台抛光处理,光滑表 面虽可在早期增强牙龈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但其纤维排列平行于种植体表面,附着力差,不 利于抵抗口腔微环境中的细菌侵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内容是针对上述问题,为改进种植体基台穿龈部分的封闭性提供一种能增加种 植体颈部周围软组织封闭作用的两段式种植体。
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下列技术方案:一种增加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封闭作用的种 植体,所述种植体包括体部、与体部通过螺丝连接的基台或与体部一体连接的颈部,体部上 部与基台底部配合形成一宽0.2-0.7mm的肩台;所述种植体上设有3-5mm宽度的第一微孔区, 第一微孔区上设有均匀布置的第一微孔,第一微孔大小为1-3微米,第一微孔区上方区域表 面为光滑表面;所述第一微孔区位于体部顶部上方的基台或颈部表面上。
进一步地,第一微孔内还分布有纳米级的第二微孔。
进一步地,肩台上表面设有第二微孔区。
所述两段式种植体采用医用级纯钛制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种植体的基台或颈部穿龈部分的表面微米级及纳米级微孔设计,对早期细胞增殖无明 显影响,但可改变细胞黏附的形态,诱导细胞生成更多的伪足,增强细胞黏附力;形成的纤 维可呈垂直方向伸向种植体表面,进入大量的微凹孔内,封闭性更好。
2.种植体颈部的微米级及纳米级微孔区以上的表面为光滑表面,为不涉及软组织封闭区 域,采用光滑设计能减少口腔内微环境中的细菌黏附,降低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两段式种植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微孔区的表面结构示意图;
图3基台穿龈部分的扫描电镜图,其中A为光滑表面,B为微孔区表面;
图4是本发明的两段式种植体分离结构示意图;
图5本发明一段式种植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体部1、基台2、第一微孔区3、第二微孔区4、肩台11、第一微孔31、第二微孔32、颈部5。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中医药大学,未经浙江中医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7571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胶合木网壳结构
- 下一篇:一种酰腙类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