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三轴防抖音圈马达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76272.2 | 申请日: | 2020-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8219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9 |
发明(设计)人: | 沈文振;吴承諹;陈周聪;上官光贤;黄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新鸿洲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N5/225 | 分类号: | H04N5/225;H04N5/232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203 | 代理人: | 渠述华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三轴防抖音圈 马达 结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三轴防抖音圈马达结构,其包括外壳、底座、镜头支架、三轴移动驱动器以及防抖复位机构;所述外壳与底座之间形成一上下开口的容置空间;所述镜头支架可移动的配合于容置空间内,所述三轴移动驱动器驱动镜头支架沿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进行移动;所述防抖复位机构包括弯折设置的第一弹性臂,第一弹性臂随镜头支架的前后左右移动而变形。本发明通过防抖复位机构能使得镜头支架在沿垂直于镜头光轴的平面移动后能快速进行复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音圈马达领域,特别是指一种三轴防抖音圈马达结构。
背景技术
微型自动聚焦摄像头广泛应用于手机、汽车、无人飞机、安防监控、智能家居等产品之中。普通的微型自动聚焦摄像头是由一个音圈马达来驱动镜头沿其光轴移动,以达到自动对焦或变焦的功能。但是拍照摄像时,镜头会因为人的抖动或其他原因不能保持绝对平稳,会产生一定偏移,此时摄像头的聚焦和进光量都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摄像头获取图像的质量。
为了实现防抖,目前有人开发了三轴音圈马达,其通过一个三轴移动驱动器来驱动用于固定镜头的镜头支架进行三轴移动,使得镜头可以沿镜头光轴方向移动进行对焦或变焦,即也可以沿垂直于镜头光轴的平面移动而实现防抖功能;但是现有三轴音圈马达基本没有设置于驱使镜头支架在沿垂直于镜头光轴的平面移动后快速进行复位的机构,镜头支架只能依赖三轴移动驱动器来反向移动进行复位,使得镜头支架在沿垂直于镜头光轴的平面移动后无法快速复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三轴防抖音圈马达结构,其通过防抖复位机构能使得镜头支架在沿垂直于镜头光轴的平面移动后能快速进行复位。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三轴防抖音圈马达结构,其包括外壳、底座、镜头支架、三轴移动驱动器以及防抖复位机构;所述外壳安装于底座上且外壳与底座之间形成一上下开口的容置空间;所述镜头支架可移动的配合于容置空间内,镜头支架上设有用于安装镜头的安装孔,该安装孔上下贯穿;所述三轴移动驱动器驱动镜头支架沿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进行移动;所述防抖复位机构包括弯折设置的第一弹性臂,所述第一弹性臂的两端分为第一固定端和第一活动端;第一弹性臂的第一固定端与底座的前部或后部相连,第一弹性臂的第一活动端位于镜头支架的左侧或右侧上且第一活动端与镜头支架弹性连接,第一弹性臂随镜头支架的前后左右移动而变形。
所述防抖复位机构还包括弯折设置的第二弹性臂,第二弹性臂的两端分为第二固定端和第二活动端;第二弹性臂的第二固定端与底座的后部相连,第二弹性臂的第二活动端则位于镜头支架的左侧且第二活动端与镜头支架弹性连接,第二弹性臂随镜头支架的前后左右移动而变形;所述第一弹性臂的第一固定端与底座的前部相连,第一弹性臂的第一活动端则位于镜头支架的右侧且第一活动端与镜头支架弹性连接。
所述第一弹性臂的第一活动端和第二弹性臂的第二活动端通过连接片和对焦复位弹片与镜头支架弹性连接;所述连接片对应于安装孔设有一穿孔,连接片与第一弹性臂的第一活动端和第二弹性臂的第二活动端相连;所述对焦复位弹片的形变方向沿上下方向,对焦复位弹片的两端分别与镜头支架和连接片相连。
所述对焦复位弹片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对焦复位弹片分为第一对焦复位弹片和第二对焦复位弹片;所述第一对焦复位弹片和第二对焦复位弹片分别位于镜头支架的前侧和后侧,第一对焦复位弹片的左端和右端分别与镜头支架和连接片相连,第二对焦复位弹片的左端和右端分别与连接片和镜头支架相连。
所述镜头支架前部设有一向前凸起的前衔接部,镜头支架后部设有一向后凸起的后衔接部;所述第一对焦复位弹片的右端与前衔接部相连,第一对焦复位弹片的左端通过第一衔接座与连接片相连,第一衔接座位于镜头支架外侧并与连接片顶部相连,第一对焦复位弹片的左端与第一衔接座相连;所述第二对焦复位弹片的左端与后衔接部相连,第二对焦复位弹片的右端通过第二衔接座与连接片相连,第二衔接座位于镜头支架外侧并与连接片顶部相连,第二对焦复位弹片的左端与第二衔接座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新鸿洲精密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厦门新鸿洲精密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7627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