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应用燃料电池的直流微网系统及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85293.0 | 申请日: | 2020-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8118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9 |
发明(设计)人: | 肖彪;倪梓荣;张威;刘智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32 | 分类号: | H02J3/32;H02J7/34;H02J7/00;H02J3/38;H02J9/06;H02J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时代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438 | 代理人: | 卢浩 |
地址: | 519000***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应用 燃料电池 直流 系统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微电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燃料电池的直流微网系统及控制方法,应用燃料电池的直流微网系统包括电网,第一直流母线和第二直流母线,连接在第一直流母线和第二直流母线之间的储能模块,与第二直流母线连接分布式能源发电模块,所述第一直流母线连接负载模块,所述第一直流母线与电网连接。本发明的微网系统运行时通过储能模块向负载模块供电,无论分布式能源发电模块运行于任何状态,其发出的电能都预先存在储能模块,微网系统上负载的能量需求由储能模块直接供给,无需密切关注分布式能源的间歇性情况,降低了能量调度控制的难度,提高了微网系统对负载的响应能力,增强了微网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和扩展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电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燃料电池的直流微网系统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人类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以及化石燃料的逐渐匮乏,分布式能源发电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分布式能源发电站输出的电一般为直流,并不能直接为交流大电网所用,需要经历一系列复杂的电能转化过程。于是,人们提出了直流微电网系统的概念,微电网(Micro-Grid)也译为微网,是指由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能量转换装置、负荷、监控和保护装置等组成的小型发配电系统。该系统主体由直流母线所构成,降低了分布式能源的接入难度,减少电力电子器件的成本。长期以来,直流微网相关技术的研发一直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瑞典、日本、法国和美国等国家的通信公司已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了300~400V 数据中心直流配电的研究和介绍。另外,军舰、航空和自动化系统的直流区域配电,尤其是电力牵引直流供电技术已然成熟,这为直流微网的推广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现有的直流微网技术中,分布式能源如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燃料电池发电、制氢能源发电大都是通过各自的DC/DC转换单元将电能传输至同一直流母线上,然后再通过DC/AC装换单元把电能输出至交流电网中,这样的方式无法解决分布式能源发电间歇性的问题,发电量受制于环境因素,例如光伏发电与太阳辐射强度有关,风力发电与自然风量的大小相关。因此,在能量调度的控制上存在困难,无法做到及时性和快速响应,这个问题在孤岛运行模式下的影响更加显著,导致整个系统对交流大电网具有依赖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应用燃料电池的直流微网系统,以及一种应用前述应用燃料电池的直流微网系统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采用如下方案实现:
一种应用燃料电池的直流微网系统,包括电网,应用燃料电池的直流微网系统还包括第一直流母线和第二直流母线,连接在第一直流母线和第二直流母线之间的储能模块,与第二直流母线连接分布式能源发电模块,所述第一直流母线连接负载模块,所述第一直流母线与电网连接;所述储能模块包括储能电池组,与储能电池组并联的燃料电池发电组。
进一步的,所述燃料电池发电组包括燃料电池,以及与燃料电池连接的电解水制氢装置;所述储能电池组包括多个蓄电池。
进一步的,所述负载模块包括与第一直流母线连接的至少一个直流负载,以及与第一直流母线连接的至少一个交流负载。
进一步的,所述直流负载通过第一DC/DC变换器与第一直流母线连接,所述交流负载通过第一DC/AC变换器和第一直流母线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储能模块与第一直流母线之间、储能模块与第二直流母线之间均通过第二DC/DC变换器连接,所述第一直流母线和电网之间通过AC/DC变换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分布式能源发电模块包括光伏发电单元、风力发电单元。
进一步的,所述光伏发电单元通过第三DC/DC变换器和第二直流母线连接,所述风力发电单元通过第二DC/AC变换器和第二直流母线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8529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