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氟啶胺和氯氟醚菌唑的农药组合物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85295.X | 申请日: | 2020-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9645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3 |
发明(设计)人: | 刘峰;慕卫;高杨杨;张大侠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N43/40 | 分类号: | A01N43/40;A01N43/653;A01P3/00 |
代理公司: | 济南龙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72 | 代理人: | 叶平平 |
地址: | 271000 山东省泰安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含氟啶胺 氯氟醚菌唑 农药 组合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氟啶胺和氯氟醚菌唑的农药组合物,属于农药复配领域。本发明含氟啶胺和氯氟醚菌唑的农药组合物,有效成分为氟啶胺和氯氟醚菌唑;氟啶胺和氯氟醚菌唑的重量比为1:10~20:1。本发明的农药组合物为新型高效农药组合物,可用于防治禾谷类、瓜类、果树、蔬菜类等的多种病害,主要用于防治辣椒炭疽病、茄子菌核病和棉花炭疽病。本发明的农药组合物有效成分复配后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提高了防效,可降低施药量、减少施用次数;延缓病害抗药性发展,降低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利于环保,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药复配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含氟啶胺和氯氟醚菌唑的农药组合物。
背景技术
在农业生产的实际过程中,施用化学药剂是防治植物真菌病害最为有效的手段。但长期连续大量的施用单一杀菌剂,容易造成药剂残留、环境污染以及耐抗药性真菌的产生。合理的化学杀菌剂复配或混配具有扩大杀菌谱,提高防治效果、延长施药适期、减少用药量、降低药害、减少残留、延缓真菌耐药性和抗药性的产生,杀菌剂复配或混配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氟啶胺(fluazinam),属二硝基苯胺类化合物,具有广谱的杀菌活性,耐雨水冲刷,持效期长,可通过抑制病原菌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而达到防治的目的。对灰葡萄孢引起的多种灰霉病有特效,同苯并咪唑类、二羧酰亚胺类以及目前市场上已有的杀菌剂无交互抗性。对交链孢属、疫霉属、单轴霉属、核盘菌属和黑星菌属等病菌引起的病害亦有良好的活性。此外,氟啶胺还具有一定的杀螨活性。
氯氟醚菌唑(mefentrifluconazole)是一种广谱、高效、内吸三唑类杀菌剂,属于甾醇脱甲基抑制剂,其作用机理为阻止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抑制细胞生长并最终导致细胞膜的坍塌。氯氟醚菌唑独特的异丙醇基团使其能够非常灵活地从游离态自由旋转与靶标结合成为结合态,灵活多变的空间形态使得氯氟醚菌唑对多种抗性菌株始终保持高效,许多难治的真菌病害具有杰出的生物活性。目前用于世界范围内多种大田作物和经济作物上。
在农业上辣椒炭疽病、茄子菌核病和棉花炭疽病的防治非常重要,然而研发新的药剂成本高,耗时长,因此如何通过药物复配获得高效治疗辣椒炭疽病、茄子菌核病和棉花炭疽病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高辣椒炭疽病、茄子菌核病和棉花炭疽病防治效果、延长施药适期、减少用药量、降低药害、减少残留、延缓真菌耐药性和抗药性的产生,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氟啶胺和氯氟醚菌唑的农药组合物。本发明的农药组合物为新型高效农药组合物,主要用于防治辣椒炭疽病、茄子菌核病和棉花炭疽病。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含氟啶胺和氯氟醚菌唑的农药组合物,有效成分为氟啶胺和氯氟醚菌唑;氟啶胺和氯氟醚菌唑的重量比为1:10~20:1。
本发明以氟啶胺和氯氟醚菌唑为有效成分的复配杀菌剂,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延缓病害抗药性的产生,并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可用于抗性病害的治理。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含氟啶胺和氯氟醚菌唑的农药组合物,氟啶胺和氯氟醚菌唑的重量比为1:5~10:1。
根据发明人的长期试验结果,增效较显著的情况为:所述含氟啶胺和氯氟醚菌唑的农药组合物中,氟啶胺和氯氟醚菌唑的重量比为1:5~10:1。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含氟啶胺和氯氟醚菌唑的农药组合物,氟啶胺和氯氟醚菌唑的重量比为2:1~10:1。
作为一种最佳方案,所述含氟啶胺和氯氟醚菌唑的农药组合物,氟啶胺和氯氟醚菌唑的重量比为4:1。
作为另一种最佳方案,所述含氟啶胺和氯氟醚菌唑的农药组合物,氟啶胺和氯氟醚菌唑的重量比为2:1。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含氟啶胺和氯氟醚菌唑的农药组合物,还包括农业上可接受的助剂和/或载体,制备成农业上可用的剂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农业大学,未经山东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8529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