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口自动调节固定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86939.7 | 申请日: | 2020-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5506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6 |
发明(设计)人: | 程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家贵 |
主分类号: | H01R13/02 | 分类号: | H01R13/02;H01R13/639;H01R13/703;H01R27/00;B60L53/16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科融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26 | 代理人: | 朱文军 |
地址: | 536100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能源 汽车 充电 自动 调节 固定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口自动调节固定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内部中心设置有矩形凹槽,所述凹槽的内部设置有固定筒,所述固定筒的内部呈环绕设置有螺旋环,所述螺旋环的内部环绕设置有多个接触杆,所述固定筒的一端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侧壁设置有滑槽,所述螺旋环靠近固定板的一端呈环绕设置有棘轮。本发明螺旋环转动的同时会向内部中心收缩,进而带动接触杆向中心处挤压,使得充电头的插杆能够与接触杆相互贴合,进而使得电力通过充电头的插杆传递到接触杆表面,进而通过接触杆传递到固定板一端的电缆中,具备可自动固定充电插头、能够适用各种不同直径的充电头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口自动调节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受新能源电动车的快速发展,充电桩和充电站等配套设施也会迎来快速发展,充电设施建设是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的关键环节之一,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应用的快速增长,我国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行业将面临巨大的发展空间,现在的新能源汽车的充电口通常向内部凹陷设置。
传统的充电口通过与充电插头相互接触,来将电能传递到汽车内部的电池中,但是传统的接触方式过于简单,在长时间使用后,不但容易将充电插头磨损而且,很容易导致充电口松弛变大,导致接触时产生缝隙,进而引起接触不良的事情,影响充电速度,并且传统的充电口结构过于单一,不能够应对不同的充电插头,进而导致在紧急情况下无法使用其他类型的充电插头充电,进而影响正常的交通出行,十分的麻烦。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口自动调节固定装置,具备可自动固定充电插头、能够适用各种不同直径的充电头的优点,解决了传统充电方式容易磨损、难以调配不同充电头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可动固定充电插头、能够适用各种不同直径的充电头的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口自动调节固定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内部中心设置有矩形凹槽,所述凹槽的内部设置有固定筒,所述固定筒的内部呈环绕设置有螺旋环,所述螺旋环的内部环绕设置有多个接触杆,所述固定筒的一端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侧壁设置有滑槽,所述螺旋环靠近固定板的一端呈环绕设置有棘轮,所述棘轮远离螺旋环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转动环,所述棘轮的顶部均滑动连接有卡板,所述卡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伸缩弹簧,所述伸缩弹簧的顶部设置有固定轴,所述外壳的内壁顶部呈滑动连接有滑动片,所述滑动片通过连接绳与伸缩弹簧的底部相互连接。
优选的,所述连接绳贯穿伸缩弹簧的内部,所述滑动片的内部靠近固定轴的一端设置有压力弹簧,所述压力弹簧的弹性大于伸缩弹簧的弹性,所述固定轴与外壳相互转动连接,所述外壳的内部与连接绳相互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凹槽。
优选的,所述伸缩弹簧的顶部与外壳相互固定连接,所述伸缩弹簧的底部与卡板的顶部相互固定连接,所述卡板的一侧设置有挡板,所述伸缩弹簧为金属制成。
优选的,所述卡板的底部呈倾斜设置,所述棘轮的外壁呈倾斜设置有环绕齿牙,所述卡板的底部与棘轮的环绕齿牙相互对应,所述挡板的顶部与卡板相互垂直固定,所述卡板为金属制成。
优选的,所述固定筒的一侧通过连接杆与外壳的内部相互固定连接,所述外壳的凹槽底部设置有固定槽,所述固定筒的外壳为橡胶制成。
优选的,所述接触杆与滑槽相互滑动连接,所述接触杆通过滑槽与固定板相互滑动连接,所述固定板远离螺旋环的一端设置有电缆,所述接触杆通过固定板与电缆相互连接,所述固定板为金属制成。
优选的,所述固定板与棘轮相互转动连接,所述转动环与棘轮相互固定,所述转动环的底部设置有传动轮,所述传动轮与转动环相互啮合,所述传动轮远离螺旋环的一端设置有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为电动马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家贵,未经徐家贵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8693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