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溶性硫脲醛树脂基缓释氮肥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88886.2 | 申请日: | 2020-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8572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6 |
发明(设计)人: | 张广庆;刘涉江;苗辰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5G3/00 | 分类号: | C05G3/00;C05G3/80;C05G5/12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王丽 |
地址: | 300072 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溶性 硫脲 树脂 基缓释 氮肥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溶性硫脲醛树脂基缓释氮肥及其制备方法,缓释氮肥其组分及重量份数为:水溶性硫脲醛树脂65—85份,硝酸铵40—68份,腐殖酸10—16份,碳酸钙粉末20—35份,复合氨基酸0.1—0.5份,膨润土2—5份,微量元素0.1‑0.5份;将腐殖酸粉碎后混匀过200—300目筛,得到粉末;将微量元素充分溶于水中,配制浓度为0.1%‑0.5%,并与复合氨基酸混溶,得到混合溶液;将硝酸铵加入到水溶性硫脲醛树脂中,使得硝酸铵和水溶性硫脲醛树脂充分反应,得到混合液;将上述的物质以及碳酸钙,膨润土加入到造粒机中,得到成品;通过缓释实验所得的缓释肥能够增长肥效达30天以上,提高了化肥的利用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缓释氮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溶性硫脲醛树脂基缓释氮肥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农业用肥等相关技术领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随着化肥的长期使用以及化肥本身具有的特点,使得在采用化肥进行施肥处理时,其不能够长期满足农作物营养需求提供保障,需要施加追肥满足农作物生长要求。但是,如果不断向土壤中施加化肥,不仅会导致环境污染,而且还会导致农作物种植成本较高,利润较低。
近年来,为了提高化肥利用率,人们提出了缓释化肥的想法,以降低肥料养分释放速度,提高养分利用率。之后又进行了控释肥(又称包膜肥)的研究,使肥料养分的释放速度与作物养分的需求速率保持一致,更加高效利用肥料养分。但是,包膜肥料受到膜材性能、生产成本、适用范围以及环保等因素的制约,其市场推广相对较慢,而缓释肥兼有化肥“速效”和农家肥平和持久的特点,可明显降低淋溶损失,提升肥效利用率达30%~70%,因而逐步受到更多用户的青睐。尤其是脲醛缓释肥,因其产品性能优异,且原材料均为市场大宗原料,充足易得,生产成本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已逐步在缓释肥消费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目前,脲醛缓释肥销量已占到全球缓/控释肥市场总量的55%以上。尽管现在技术中存在着大量的关于缓释氮肥的研究,但其依然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的需求。
目前常用的缓释氮肥主要是脲甲醛缓释肥料,脲甲醛为合成有机微溶性缓释氮肥,由尿素和甲醛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缩合而成,包含亚甲基二脲、二亚甲脲、三亚甲基四脲、四亚甲基五脲、五亚甲基六脲等缩合物,靠土壤微生物分解释放氮素。其肥效时间长短取决于组分分子链长短,分子链长的缩合物氮的肥效期长,肥效期可通过控制反应条件人为调控。但是脲甲醛是合成有机微溶性缓释肥料,所以不容易在土壤中溶解,会造成土壤板结,所以对水溶性的缓释肥料需求迫切。目前应用更为广泛的为包膜肥料,作为缓释肥料的一种,目前它的研究与应用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薄膜肥料价格一般高于常规肥料2~3倍;二是包膜缓释肥料释放速度与农作物的同步吸收问题;三是目前所使用的包膜材料在土壤中难以降解,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综上,目前需要价格低廉,效果显著的缓释肥料,并且在环境中可降解,不会对土壤环境造成负担。
硫脲醛树脂是由硫脲和甲醛在一定反应条件下合成的一种聚合物,硫脲醛聚合物化学结构式如下。含硫脲基团的硫脲醛树脂成本低、合成工艺简单、稳定性高、对环境的污染小,因此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含硫脲官能团的高分子是一种优秀的稳定化药剂,根据甲醛和硫脲的合成产物的结构式可知,通过以上两个反应阶段可以制备出的水溶性硫脲醛树脂含有硫脲官能团,能够作为很好的缓释氮肥的基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在缓释肥技术领域公开一种水溶性硫脲醛树脂基缓释氮肥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溶性硫脲醛树脂基缓释氮肥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水溶性硫脲醛树脂基缓释氮肥,其组分及重量份数组成如下:水溶性硫脲醛树脂65—85份,硝酸铵40—68份,腐殖酸10—16份,碳酸钙粉末20—35份,复合氨基酸0.1—0.5份,膨润土2—5份,微量元素0.1-0.5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8888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