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的诊断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90022.4 | 申请日: | 2020-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6145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5 |
发明(设计)人: | 董宇;李纯洁;张兵兵;朱庆林;李秋影;高洁鹏;刘佳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8/24 | 分类号: | B60L58/24;H01M10/42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智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59 | 代理人: | 范坤坤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力电池 管理 系统 诊断 方法 装置 设备 存储 介质 | ||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的诊断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其中该方法包括:对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的硬件元件进行故障监测,得到硬件监测结果;如果硬件监测结果为硬件元件无故障,则按照设定诊断流程对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中的待诊断元件进行故障诊断,得到故障诊断结果。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硬件元件无故障的情况下按照预设的诊断流程可以实现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的故障诊断,相较于现有技术,成本较低,且提高了故障诊断的时效性和准确性,进而保障了动力电池可以稳定、可靠地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动力电池管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的诊断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核心部件,其性能与热管理系统密不可分。以锂离子电池为例,电池温度过高时会引起电池寿命缩短,严重时甚至会造成电池热失控;电池温度过低又会影响电池的充放电、可用容量和寿命等。常见的动力电池热管理方式有液体介质热管理、空气介质热管理、相变材料热管理和正温度系数(Positive TemperatureCoefficient,PTC)热管热管理等,也可以为几种热管理方式的组合。当前使用液体介质辅助PTC热管进行电池系统热管理为汽车用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的主流方案。
由于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通常集成在整车热管理系统中,整个热管理系统的执行元件、管路、开关阀及对应控制较为复杂,如何保障电池热管理系统准确地执行,保证电池热管理系统故障能够及时、准确地诊断出来,是电池热管理系统中一项较为重要的工作。目前的整车热管理系统的故障诊断方案需要监测的变量多且需要多个高精度传感设备,例如流量、压力传感器等,产品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的诊断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可以实现低成本的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的故障诊断。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的诊断方法,包括:
对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的硬件元件进行故障监测,得到硬件监测结果;
如果所述硬件监测结果为所述硬件元件无故障,则按照设定诊断流程对所述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中的待诊断元件进行故障诊断,得到故障诊断结果。
可选的,所述对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的硬件元件进行故障监测,得到硬件监测结果,包括:
基于所述硬件元件传输的工作信号确定是否存在故障,若所述工作信号为告警信号,则硬件检测结果为所述硬件元件存在故障;否则,硬件检测结果为所述硬件元件无故障。
可选的,所述待诊断元件包括电池包冷却液传输口、冷却源、冷却液循环执行元件以及电池内部换热机构中的至少一个。
可选的,所述按照设定诊断流程对所述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中的待诊断元件进行故障诊断,得到故障诊断结果,包括:
获取掉电时间,并将所述掉电时间与设定时间阈值进行比对;
如果所述掉电时间大于或等于所述设定时间阈值,则对所述电池包冷却液传输口的温度进行可信故障诊断,得到第一诊断结果;
如果所述第一诊断结果为所述电池包冷却液传输口不存在可信故障,则对所述冷却源和所述冷却液循环执行元件进行故障诊断,得到第二诊断结果;
如果所述第二诊断结果为所述冷却源和所述冷却液循环执行元件均无故障,则对所述电池内部换热机构进行故障诊断,得到第三诊断结果。
可选的,对所述电池包冷却液传输口的温度进行可信故障诊断,得到第一诊断结果,包括:
确定所述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上电后第一设定时间段内的环境温度平均值和所述电池包冷却液传输口的温度平均值之间的差值绝对值,其中所述电池包冷却液传输口为电池包冷却液入口或电池包冷却液出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未经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9002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