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角膜交联手术的上皮环钻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92297.1 | 申请日: | 2020-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9755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9 |
发明(设计)人: | 徐海鹏;杨卫明;杨东;李美燕;周行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F9/007 | 分类号: | A61F9/007;A61F9/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世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320 | 代理人: | 陈颖洁 |
地址: | 200031***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角膜 交联 手术 上皮 | ||
本发明为一种用于角膜交联手术的上皮环钻,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皮环钻为环壁呈单叶双曲面的中空结构,其上下缘的边缘着陆区外侧形成刀刃状。本发明适用于角膜交联手术,改善了手术中核黄素在角膜组织上作用时间的稳定性及效率,以及角膜对药液吸收的均匀性。减少了手术中药液的消耗,提高了手术疗效,使用简单安全。本发明设计简洁,制造方便。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生物医学工程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角膜交联手术的上皮环钻。
背景技术
角膜胶原交联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治疗圆锥角膜、激光角膜屈光术后角膜扩张的新疗法。其主要原理是利用光敏剂核黄素在紫外光 A波(波长为 370nm)的激活下形成活性氧族,进而诱导胶原纤维的氨基之间发生化学交联反应,增加角膜基质的机械强度。
保证基底层核黄素的水平是交联成功的要素之一,要求核黄素与角膜充分接触、浸泡。传统方法通过频点或制备简易的棉球环等方式达到核黄素在角膜局部浸润的目的,但这些方法存在很多的局限性,主要有核黄素分布不均、持续时间不稳定、药液渗漏逃逸严重等,其吸收效率低下,影响手术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新的用于角膜交联手术的上皮环钻,所述上皮环钻为一种角膜交联手术术中辅助给药装置,能提高核黄素溶液的利用率和吸收程度,减少对非手术区域的刺激。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角膜交联手术的上皮环钻,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皮环钻为环壁呈单叶双曲面的中空结构,其上下缘的边缘着陆区外侧形成刀刃状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上皮环钻边缘着陆区的刀刃状结构角度为25~35度。
优选地,所述上皮环钻边缘着陆区的刀刃状结构角度为28~32度。
进一步地,所述上皮环钻的底部圆环内径的最大设计直径≤13mm,高度为3~7mm。
进一步地,所述上皮环钻的底部圆环的直径分别为8mm,10mm,12mm,对应环体高度分别为4mm,5mm,6mm。
进一步地,上皮环钻的环壁制作材料为医用金属、高分子、生物陶瓷或生物材料。
本发明的一种用于角膜交联手术的上皮环钻,为环壁呈单叶双曲面的中空结构,其上下缘的边缘着陆区为刀刃状的刃部结构,这种造型在与角膜表面接触时能很好的适配角膜外形,因此能紧密结合并贴附在角膜表面,借助角膜表面为底面形成一个下部封闭的环钻结构。在该装置辅助下,术中注入核黄素后能兜存于角膜上方,堆积的药液的液压加速角膜对药液中的核黄素的吸收,密闭的结构避免核黄素渗漏逃逸,达到简化手术过程,精细、稳定控制核黄素量,保证核黄素充分渗透入角膜组织,避免核黄素渗漏逃逸,减少对非手术部位的刺激,优化手术效果的目的。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使在角膜表面形成一定厚度的药液层,并很好的固定药液,从而保证药液在角膜表面形成一定的压力,保持角膜的持续浸润,使核黄素充分渗透入角膜组织,并减少对非手术部位的刺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外观的透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剖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用于角膜交联手术的上皮环钻1,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皮环钻为侧壁呈单叶双曲面的中空结构,其上下缘呈圆环状,且上下缘圆环为所述上皮环钻的最大直径圆环,其上下缘的边缘着陆区外侧形成刀刃状结构。这种造型在与角膜2表面接触时能很好的适配角膜外形,因此能紧密结合并贴附在角膜表面,借助角膜表面为底面形成一个下部封闭的环钻结构。
实施例1
制备交联手术用角膜上皮环钻,环壁为单叶双曲面造型,最大圆环内径为8mm,所述上皮环钻的高度为4mm,圆环上下边缘为刀刃状,刀刃斜度为30度。适配角膜直径≥12.5mm的患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未经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9229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