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输送效率的供暖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92821.5 | 申请日: | 2020-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5110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9 |
发明(设计)人: | 冯太祎;庄文新;刘永刚;陈祥春;林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济南东盛热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D3/10 | 分类号: | F24D3/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000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输送 效率 供暖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输送效率的供暖装置,属于供暖技术领域,其包括主供水管和主回水管,所述主供水管连通有多个换热结构,每个加压输送结构包括保压箱,保压箱内竖直滑动连接有滑移块,保压箱被所述滑移块分割为加压腔和平衡腔,主供水管远离换热结构的一端与两个加压输送结构的出水管连通,两个加压输送结构的进水管连通于压力水输送管,压力水输送管与一个保压箱连通时,所述驱动结构驱动所述保压箱内的滑移块压缩平衡腔,另一所述保压箱与主供水管连通,所述驱动结构驱动所述保压箱内的滑移块压缩加压腔,所述压力水输送管内的热水温度超过100℃,压力大于2倍大气压。本发明具有提升热量输送效率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供暖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提高输送效率的供暖装置。
背景技术
供暖是利用锅炉房或热电站产生的热水或者热蒸气输送至位于室内的换热器上,使室内保持适宜温度。一般由一个热电站为一整片区域供暖,因为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需要较长距离的输送热水或者水蒸气,从而会造成较大的能源消耗,提高输送效率是当下供暖行业的发展趋势。
目前,公开号为CN106196226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高层建筑直连供暖领域,划分两个以上区域的供暖系统;外管网供水管通过管路连通有加压泵,加压泵通过管路与散热器连接,散热器的出水管路通过管路连接有循环泵、止回阀。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利用加压泵提升压力,会导致加压泵进水端的水压降低,从而导致水部分气化,液体气化时会吸收热量,进而导致水的温度下降,输送温度较低的水,会导致热量的输送效率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输送效率的供暖装置,具有提高热量的输送效率的效果。
本发明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提高输送效率的供暖装置,包括主供水管和主回水管,所述主供水管连通有多个换热结构,所述主供水管远离换热结构的一端连通有两个并联设置的加压输送结构,每个所述加压输送结构包括保压箱,所述保压箱内竖直滑动连接有滑移块,所述保压箱被所述滑移块分割为加压腔和平衡腔,所述保压箱连接有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进水管和出水管分别连通于加压腔相互远离的两端,所述保压箱设置有驱动滑移块滑移的驱动结构,所述主供水管远离换热结构的一端通过第二三通阀分别与两个加压输送结构的出水管连通,两个所述加压输送结构的进水管通过第一三通阀连通于压力水输送管,所述压力水输送管与一个所述保压箱连通时,所述驱动结构驱动所述保压箱内的滑移块压缩平衡腔,另一所述保压箱与主供水管连通,所述驱动结构驱动所述保压箱内的滑移块压缩加压腔,所述压力水输送管内的热水温度超过100℃,所述压力水输送管内的热水的压力大于2倍大气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因为压力输送管内的热水的压力大于2倍大气压,所以可以将输送的热水维持在100℃以上,通过输送更高温度的热水达到提高热量输送效率的目的。利用两个加压输送结构交替储水和排水,使得主供水管内的热水的水压也维持在较高的压力,所以可以维持水的温度在100℃以上。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平衡腔与大气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避免平衡腔内产生负压或正压,从而减小滑移块滑移时收到的阻力,减小驱动结构的负载。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保压箱内部上端设置有格栅,所述格栅将保压箱内上部空间分隔成多个竖直设置的长方体空腔,每个这样的空腔内滑动连接有滑移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格栅为滑移块导向,为滑移提供更加稳定的导向功能,并且当滑移块出现损坏时可以减小更换成本。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每个所述滑移块均固定连接有竖直设置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上端固定连接有驱动板,所有的所述连接杆均连接于驱动板上,所述驱动结构驱动驱动板竖直滑移。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一个驱动结构便可以驱动所有的滑移块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济南东盛热电有限公司,未经济南东盛热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9282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