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涵养天敌防控蔬菜咀嚼式害虫的花草组合及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92854.X | 申请日: | 2020-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0195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9 |
发明(设计)人: | 张艳军;赵建宁;杨殿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
主分类号: | A01G20/00 | 分类号: | A01G20/00;A01G22/20;A01G22/40;A01G22/05;A01G22/60;A01G13/00;A01B79/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191 天津市南开区复康***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涵养 天敌 蔬菜 咀嚼 害虫 花草 组合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涵养天敌防控蔬菜咀嚼式害虫的花草组合及应用。本发明的花草组合涵盖9个科13个种的草本,植株高矮搭配、生长茂密、花期交错,管护简单。该花草组合用于集约化菜地构建人工植物缓冲带,能够防止杂草向田内扩展,重构菜地微小型动物栖息繁衍地,增加动物物种种类和个体数量,茂密丛生的植被利于捕食性天敌存活,特殊气味植物引诱咀嚼式害虫到人工植物缓冲带而远离菜地,蜜源植物吸引和保育寄生天敌,天敌迁移扩散至菜地内控制咀嚼式害虫,构建人工植物缓冲带的集约化菜地可不施杀虫剂,支撑蔬菜种植业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保障蔬菜及加工品的品质,同时美化集约化菜地的景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农田生态强化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涵养天敌防控蔬菜咀嚼式害虫的花草组合及应用。
背景技术
中国蔬菜种植面积常年维持3亿亩,产量在7亿吨以上,产值2万亿元。蔬菜作物生产的重要威胁之一是咀嚼式害虫,主要有小菜蛾、菜粉蝶、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小地老虎、蛴螬等,咬食植物叶片或植株的根和茎,导致蔬菜严重减产和品质降低。长期以来,防治蔬菜害虫主要依赖化学农药,但污染水土环境和农产品、杀伤天敌、诱发害虫抗药性等严重负面问题,警示我们应谨慎采用化学防治。人工繁育和释放天敌对蔬菜咀嚼式害虫控制有一定积极作用,但集约化菜地动物栖息繁衍地几近丧失,投放的天敌难以定殖延续而很快消亡。自然界存在的大量天敌,如蜘蛛、步甲、草蛉、瓢虫、捕食蝽、赤眼蜂、绒茧蜂、姬蜂、寄蝇等,对蔬菜咀嚼式害虫有压制作用,尤其是对卵、幼虫的捕食、寄生,可有效降低虫口基数,天敌和害虫种群达到生态平衡防止了害虫暴发成灾。由于过分强调生产功能,集约化菜地种植品种单一,田边田内杂草被清除干净,天敌生存繁衍环境持续恶化甚至丧失,天敌种类变少、数量锐减,损害了天敌群体对害虫的自然联控效果。
农业生物多样性是农田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撑,是维持、稳定或改善农业生态平衡的关键因子,也是农业及其相关产业和生态环境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当前,少数菜地在田块周围田埂种植诱集植物,集中害虫后用化学农药毒杀,或者在菜地内设置植趋避植物行,驱离害虫。然而,田边诱集植物或田内趋避植物的种植,所选用的植物种类单一,种植面积小,对害虫的效果一般。由于涵养动物多样性,尤其是众多天敌,非农生境的植物缓冲带(如树篱、野草带、野花带等)被认作为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生态设施之一,在农田已并被证实有增加益虫、控制害虫、减少化药的综合生态功能。天然植物缓冲带是自然植被长期演替的结果,一直维持着大量生物的种质资源,当下菜地中已无天然植物缓冲带,动物涵养能力丧失,而残存的植被以恶性杂草为主,成为作物害虫越冬/夏寄主,基本丧失调控蔬菜害虫的功能。恢复和增强动物多样性涵养能力,针对性的保育天敌类群以控制蔬菜作物的主要害虫,精心设计与重构植物缓冲带是实现这一多重目的可行途径,从而支撑集约化蔬菜种植业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植物种类及配比是植物缓冲带设计与重构能否成功的关键,特定作物系统需要因地制宜的研发和应用。本发明针对菜地生产需求及其种植环境,科学筛选功能植物、合理搭配,发挥植物组合的复合生态功能,实现菜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优化与功能强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涵养天敌防控蔬菜咀嚼式害虫的花草组合,以填补集约化菜地构建人工植物缓冲带存在的技术空白。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所述花草组合在集约化菜地人工植物缓冲带构建中的应用。
本发明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涵养天敌防控蔬菜咀嚼式害虫的花草组合,按质量百分比计,包括禾本科草本30~50%、豆科草本15~25%、菊科草本5~15%、唇形科草本5~14%、蔷薇科草本3~7%、堇菜科草本2~6%、伞形科草本2~6%、紫草科草本2~6%、锦葵科草本2~6%。
优选的,所述禾本科植物种类为多年生的黑麦草和一年生的甜玉米,种子质量占比分别为30%和10%。
优选的,所述豆科植物种类为多年生的红三叶和二年生的草木犀,种子质量占比分别为15%和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未经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9285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