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混合动力汽车热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93356.7 | 申请日: | 2020-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6141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03 |
发明(设计)人: | 敖鹭;梁志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泰车辆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1/04 | 分类号: | B60K11/04;B60K1/00;F01P5/10;F01P11/04;F01P7/16;F01P11/16;F01P11/00;H02K9/19 |
代理公司: | 南京艾普利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97 | 代理人: | 陆明耀 |
地址: | 215028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合 动力 汽车 控制系统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混合动力汽车热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至少包括发动机冷却回路和电机冷却回路;还包括一个用以对发动机润滑液保温的发动机保温回路,所述发动机保温回路包括温度交换组件及电磁阀;所述温度交换组件分别连通电机冷却回路和发动机保温回路,并将两个回路的热量进行热交换;所述电磁阀设置在所述发动机冷却回路和发动机保温回路上,并以择一的形式连接在这两个回路上。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实现单独对电驱动系统和发动机进行冷却降温,避免温度过高而导致其使用性能降低,延长使用寿命;另外,在发动机处于停机状态时,对发动机冷却水进行保温,起到保温作用,避免发动机处于冷机状态运行,提高发动机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混合动力汽车技术领域,具体而言,尤其涉及一种混合动力汽车热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发动机工作状态根据冷却水温度可以分为两种:热机和冷机。润滑系统受温度影响较大,当发动机处于冷机状态,不仅摩擦力较大,驱动效率低,排放差,而且频繁高扭矩输出会对发动机使用寿命产生影响。因此在发动机运行过程中尽量避免处于冷机状态运行。
混合动力车辆,尤其是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辆,当系统处于电量消耗模式,车辆仅由主驱电机驱动,发动机长时间处于停机状态,发动机冷却水温度会持续降低,当需要发动机再次启动工作时,可能已经处于冷机状态。这对于发动机运行是极其不利的。
另外,对电驱系统而言,电机发热主要是绕组发热,电机控制器以IGBT发热为主,为了保障电驱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对电机和电机控制器进行冷却,如图1所示,电机和发动机的冷却系统是相对独立的。电机温度高于电机控制器温度,还需要单独的散热系统进行散热,额外增加了系统的能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混合动力汽车热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混合动力汽车热控制系统,用于调节发动机及电机的温度,包括一发动机冷却回路,用以对发动机进行冷却,
一电机冷却回路,用以对电机进行冷却,
还包括一个用以对发动机润滑液保温的发动机保温回路,所述发动机保温回路包括温度交换组件及电磁阀,
所述温度交换组件分别连通电机冷却回路和发动机保温回路,并将两个回路的热量进行热交换;
所述电磁阀设置在所述发动机冷却回路和发动机保温回路上,并以择一的形式连接在这两个回路上。
优选的,所述发动机冷却回路包括膨胀水箱Ⅰ、散热器Ⅰ和机械泵,所述膨胀水箱Ⅰ的冷却水通过主冷却管路由所述机械泵泵入至所述发动机侧进行冷却后,再通过所述散热器Ⅰ进行散热。
优选的,所述电机冷却回路包括膨胀水箱Ⅱ、散热器Ⅱ和电子泵,所述膨胀水箱Ⅱ的冷却水由所述电子泵泵入至所述电机侧进行冷却后,再通过所述散热器Ⅱ进行散热。
优选的,所述发动机冷却回路中包括温度传感器Ⅰ,所述电机冷却回路中包括温度传感器Ⅱ。
优选的,所述发动机保温回路还包括相互连通并设置于所述发动机温度场两侧的保温输入管和保温输出管,所述保温输入管的一端与所述温度交换组件的排液口Ⅰ连通,所述保温输出管的一端与所述温度交换组件的入液口Ⅰ连通;所述发动机冷却回路包括主冷却管路,所述电磁阀选择性择一导通两路,第一路为同时导通所述保温输入管和保温输出管,第二路为仅导通所述主冷却管路。
优选的,所述保温输入管上设有单向阀和第二电子泵;所述电磁阀为两位六通电磁阀;所述温度交换组件为热交换器,其内设置有温度传感器III。
本发明还揭示了一种混合动力汽车热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泰车辆技术(苏州)有限公司,未经吉泰车辆技术(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9335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