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增韧剂组合物及其应用和HIPS树脂及ABS树脂和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93368.X | 申请日: | 2020-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9358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31 |
发明(设计)人: | 李建成;赫炜;朱晓光;刘天鹤;王爱东;王雪;徐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8L9/06 | 分类号: | C08L9/06;C08L9/00;C08F279/02;C08F279/04;C08F212/08;C08F220/44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王崇;李婉婉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增韧剂 组合 及其 应用 hips 树脂 abs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橡胶增韧剂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增韧剂组合物及其应用和HIPS树脂及ABS树脂和其制备方法,该组合物中含有低顺式聚丁二烯橡胶和丁苯橡胶,所述低顺式聚丁二烯橡胶和所述丁苯橡胶的含量重量比为0.25‑4:1;所述增韧剂组合物在25℃的5重量%橡胶‑苯乙烯溶液粘度为27‑37cp;所述增韧剂组合物在100℃的门尼粘度ML1+4为40‑50;所述增韧剂组合物中的丁二烯结构单元的含量为92‑98重量%,苯乙烯结构单元的含量为2‑8重量%。本发明提供的增韧剂组合物用于芳族乙烯基树脂增韧剂时,能够在保证抗冲强度的同时,获得表面光泽度优异的芳族乙烯基树脂,具有广阔的工业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橡胶增韧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增韧剂组合物、所述增韧剂组合物在制备芳族乙烯基树脂制备中的应用、一种制备HIPS树脂的方法和所述方法制备得到的HIPS树脂、一种制备ABS树脂的方法和所述方法制备得到的ABS树脂。
背景技术
橡胶品种的选择是连续本体芳族乙烯基树脂增韧中的一项关键技术。低顺式聚丁二烯橡胶由于具有质量均一、乙烯基含量适中、凝胶含量低、色度低、分子链顺反1,4结构呈无规分布、不含过渡金属等优势,是连续本体芳族乙烯基树脂的最佳增韧橡胶。
根据树脂性能要求,可以对低顺式聚丁二烯橡胶的微观结构、分子量及其分布、门尼粘度和5重量%橡胶-苯乙烯溶液粘度进行宽幅调节。对于光泽度要求较高的芳族乙烯基树脂,一般选择5重量%苯乙烯溶液粘度较低的低顺式聚丁二烯橡胶作为增韧橡胶,但是由于橡胶粒径单一,平均粒径小,树脂的抗冲性能较难保证。
在制备5重量%橡胶-苯乙烯溶液粘度更低的增韧橡胶时,为了平衡5重量%橡胶-苯乙烯溶液粘度和门尼粘度的相互关系,提高接枝聚合物和基体树脂的相容性,可将苯乙烯单体与丁二烯单体共聚,形成丁苯橡胶。
但是,对于光泽度要求较高的芳族乙烯基树脂,无论是采用低顺式聚丁二烯橡胶还是采用丁苯橡胶作为增韧剂,由于橡胶平均粒径小、橡胶粒径单一,树脂的抗冲性能很难兼顾。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增韧剂,以在用于树脂增韧时,能够提高树脂的抗冲性能和光泽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增韧剂存在的粒径单一,用于树脂增韧时,树脂抗冲性能低以及抗冲性能和光泽度难以兼顾的缺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增韧剂组合物,该组合物中含有低顺式聚丁二烯橡胶和丁苯橡胶,所述低顺式聚丁二烯橡胶和所述丁苯橡胶的含量重量比为0.25-4:1;
以所述低顺式聚丁二烯橡胶的总重量为基准,在所述低顺式聚丁二烯橡胶中,1,2-聚合结构单元的含量为8-16重量%;所述低顺式聚丁二烯橡胶的数均分子量呈双峰分布,且数均分子量分别为5万-7万和15万-23万,在所述低顺式聚丁二烯橡胶中,数均分子量分别为5万-7万和15万-23万的低顺式聚丁二烯橡胶的含量重量比为0.1-0.45:1;
以所述丁苯橡胶的总重量为基准,所述丁苯橡胶中的丁二烯结构单元含量为85-95重量%,苯乙烯结构单元的含量为5-15重量%;所述丁苯橡胶的数均分子量呈双峰分布,且数均分子量分别为8万-12万和21万-25万;
所述增韧剂组合物在100℃的门尼粘度ML1+4为40-50;在25℃的5重量%橡胶-苯乙烯溶液粘度为27-37cp;
以所述增韧剂组合物的总重量为基准,所述增韧剂组合物中的丁二烯结构单元的含量为92-98重量%,苯乙烯结构单元的含量为2-8重量%;以所述增韧剂组合物中的丁二烯结构单元的总重量为基准,1,2-聚合结构单元的含量为8-14重量%。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由前述第一方面所述的增韧剂组合物在制备芳族乙烯基树脂中的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9336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及其用途
- 下一篇:标签校验方法和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