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大数据存储的双模式清洁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93529.5 | 申请日: | 2020-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7394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3 |
发明(设计)人: | 祝爱莲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翔毅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S3/00 | 分类号: | B60S3/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红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14 | 代理人: | 吴伟文 |
地址: | 311200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数据 存储 双模 清洁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大数据存储的双模式清洁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使用利用大数据存储的双模式清洁平台以基于高铁车头玻璃的视觉检测结果执行双模式清洁机制的选择操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大数据存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利用大数据存储的双模式清洁方法。
背景技术
高速铁路,简称高铁,是指设计标准等级高、可供列车安全高速行驶的铁路系统。其概念并不局限于轨道,更不是指列车。
高铁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以及不同的科研学术领域有不同规定。中国国家铁路局将中国高铁定义为设计开行时速250公里以上(含预留)、初期运营时速200公里以上的客运专线铁路,并颁布了相应的《高速铁路设计规范》文件。中国国家发改委将中国高铁定义为时速250公里及以上标准的新线或既有线铁路,并颁布了相应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文件,将部分时速200公里的轨道线路纳入中国高速铁路网范畴。
由于高铁的行驶速度较快,常规的高铁前方剥离的清洁机制已经无法满足对数据处理的实时性的需求,需要一种应用大数据存储的高铁前端清洁方案,以实现基于高铁前端实际情况的自适应清洁。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相关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大数据存储的双模式清洁平台,能够针对高铁行驶速度和高铁车头玻璃洁净程度自适应地选择不同的清洁模式,以及在具体的清洁模式下执行相应的参数微调,同时,引入大数据存储机制完成执行自适应选择的关键数据的网络端存储,从而能够满足对高铁车头玻璃清洁的各项需求。
为此,本发明需要具备以下三处关键的发明点:
(1)引用两种不同的清洁模式以根据高铁车头玻璃与其出厂时的视觉差异大小选择相适应的清洁模式,从而尽可能在保证清洁效果和减少视线受阻之间达到动态平衡;
(2)每一种清洁模式都基于高铁当前运行速率执行模式内部参数的微调,从而提升清洁模式控制的智能化水准;
(3)大数据存储模式的引用在保证清洁模式控制精度的同时,减少本地存储设备的硬件大小和存储容量。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利用大数据存储的双模式清洁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使用利用大数据存储的双模式清洁平台以基于高铁车头玻璃的视觉检测结果执行双模式清洁机制的选择操作,所述利用大数据存储的双模式清洁平台包括:
雾气喷射机构,设置在高铁车头玻璃的下方,用于在接收到第一触发命令时,启动对所述高铁车头玻璃的雾气喷射操作;
在所述雾气喷射机构中,对所述高铁车头玻璃的雾气喷射操作中,雾气喷射的功率与高铁当前运行速率成正比;
所述雾气喷射机构还用于在接收到第二触发命令时,停止对所述高铁车头玻璃执行雾气喷射操作;
液体喷射机构,设置在所述雾气喷射机构的左侧,用于在接收到第二触发命令时,启动对所述高铁车头玻璃的玻璃清洗液体的喷射操作;
在所述液体喷射机构中,对所述高铁车头玻璃的玻璃清洗液体的喷射操作中,玻璃清洗液体喷射的功率与高铁当前运行速率成正比;
所述液体喷射机构还用于在接收到第一触发命令时,停止对所述高铁车头玻璃执行玻璃清洗液体的喷射操作;
大数据存储网元,通过网络分别与所述雾气喷射机构和所述液体喷射机构连接,用于保存雾气喷射的功率与高铁当前运行速率的映射关系以及保存玻璃清洗液体喷射的功率与高铁当前运行速率的映射关系;
视觉分析设备,用于基于高铁车头玻璃的几何外形从对所述高铁车头玻璃所在环境的成像图像中提取出对应的玻璃成像图案,并基于高铁车头玻璃出厂时拍摄的仅包括高铁车头玻璃的图像以及所述玻璃成像图案之间的差异大小决定发出第一触发命令或第二触发命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翔毅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杭州翔毅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9352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触摸感测设备及其控制器集成电路
- 下一篇:一种开关电源、电源适配器及充电器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