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污泥处理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93584.4 | 申请日: | 2020-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3328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5 |
发明(设计)人: | 汪宇;张爱民;钟根;闫庆德;崔恒波;张陆;王世虎;杨通钦;吴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凯盛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1/00 | 分类号: | C02F11/00;C02F11/10;C02F11/13 |
代理公司: | 北京挺立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65 | 代理人: | 高福勇 |
地址: | 210036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污泥 处理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泥处理系统及方法,包括熟料烧成系统、第一主体、干燥机、除臭装置和传送装置,第一主体包括第一储料仓、第一双螺旋给料机、第一动力包、第一污泥泵、第一除杂器、第一主管、第一阀门、第二主管、第二阀门、第一打散机、喷枪、第一闸阀和第一滑架设备;第一滑架设备设于第一储料仓内,第一储料仓的出料口通过第一闸阀与第一双螺旋给料机的进料口相连,喷枪嵌设在分解炉中并与分解炉内部相连通,第一主管的一端与第一污泥泵的出料口相连,第一主管的另一端与喷枪的进料口相连,第一除杂器、第一阀门和第一打散机均设于第一主管上;本发明将污泥处理后融入在水泥原料中在熟料烧成系统中一同进行煅烧,避免能源浪费并实现了节能;且投入少,回报高,实现了环保。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泥处理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环保标准的日益提高,污水处理率和污水处理程度也日益得到提高和深化,污泥的产生量也因此而大大提高,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处理处置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社会和环境问题。
从世界范围看,目前常用的污泥处理处置方法主要有焚烧、填埋、堆肥和投海等;污泥的焚烧处置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脱水污泥直接焚烧,该法处置工艺环节少,流程简单,但燃料消耗量大,运行费用和运输费用均较高;另一种是将脱水污泥经过干化或者半干化处理后再进行焚燃,虽然能使焚烧相对简单,运输费用减少,但需有配套的干化设备,导致干化费用较高;采用填埋法时,污泥中含有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经雨水的浸蚀和渗漏会污染地下水及大气,另外,适宜污泥填埋的大面积场所因污泥的大量产出而显得越来越有限,而且远距离的运输成本也较高。污泥经堆肥法处理后可实现农业利用,但污泥中所含的病原体及有毒有害物直接应用于农业会造成土壤以及水体的二次污染,在相关技术未成熟的情况下还有其局限性;污泥投海会污染海洋,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食物链会造成威胁,国际公约已明令禁止;因此,亟需一种有效、节能及环保的污泥处理系统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现状,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有效实现了污泥的无害化处理并变废为宝,且节能、环保、投入少、回报高的污泥处理系统及方法。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污泥处理系统,包括熟料烧成系统、第一主体、干燥机、除臭装置和传送装置,熟料烧成系统包括分解炉、回转窑、窑头罩、篦冷机和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燥机的出料口与传送装置的进料口相连,所述传送装置的出料口与分解炉相连并与分解炉内部相连通;所述第一主体包括第一储料仓、第一双螺旋给料机、第一动力包、第一污泥泵、第一除杂器、第一主管、第一阀门、第二主管、第二阀门、第一打散机、喷枪、第一闸阀和第一滑架设备;所述第一滑架设备设于第一储料仓内,所述第一储料仓的出料口通过第一闸阀与第一双螺旋给料机的进料口相连,所述喷枪嵌设在分解炉中并与分解炉内部相连通,所述第一主管的一端与第一污泥泵的出料口相连,所述第一主管的另一端与喷枪的进料口相连,所述第一动力包与第一污泥泵相连;所述第一除杂器、第一阀门和第一打散机均设于第一主管上,所述第一除杂器设于第一打散机的上游侧,所述第一阀门设于第一除杂器和第一打散机之间,所述第二主管的一端连接在第一主管上并设于第一除杂器和第一阀门之间,所述第二主管的另一端与干燥机的进料口相连;所述第二阀门设于第二主管上,所述除臭装置通过管道与第一储料仓相连。
优选地,所述熟料烧成系统还包括在线分析装置,所述在线分析装置包括取样器和与其相连的游离钙分析仪,所述取样器设于窑头罩中并设于篦冷机的进料口上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凯盛国际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凯盛国际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9358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