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厚度低压缩比高模焊低温容器钢板及其生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93937.0 | 申请日: | 2020-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4985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08 |
发明(设计)人: | 李长宏;王维君;孙小雨;张束宏;李文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C38/02 | 分类号: | C22C38/02;C22C38/04;C22C38/06;C22C38/08;C22C38/12;C21D8/02;C22C33/04 |
代理公司: | 安徽知问律师事务所 34134 | 代理人: | 于婉萍;金贝贝 |
地址: | 243002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厚度 压缩 比高 低温 容器 钢板 及其 生产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厚度低压缩比高模焊低温容器钢板及其生产方法,属于炼钢领域。本发明的钢板,化学成分组成按照重量百分比计,包括C:0.15‑0.17%,Si:0.30‑0.40%,Mn:1.25‑1.35%,P≤0.008%,S≤0.002%,Ni:0.28‑0.32%,Nb:0.013‑0.019%,Alt:0.035‑0.065%,Ceq=C+Mn/6+(Cr+Mo+V)/5+(Cu+Ni)/15≤0.42%,余量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本发明的生产方法,通过合理的合金化成分设计,采用铸坯生产大厚度低压缩比高模焊低温容器钢板,并经淬火和回火处理,该方法成功解决了大厚度钢板需要大厚度铸坯及高模焊情况下,生产低温高强度容器钢1/2厚度及1/4厚度位置低温冲击性能不稳定及焊接性不稳定等技术难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钢铁冶炼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大厚度低压缩比高模焊低温容器 钢板及其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根据国家绿色、环保、清洁能源的要求,石油化工、煤化工行业得到迅速发展。能源运 输用压力容器钢的发展趋势逐步转向大型化和高压化,这必然对压力容器钢力学性能提出了 更加复杂的技术要求。一种大厚度低压缩比高模焊容器钢板已成为气体吸收塔、大型气体冷 凝器、化工管道等石化低温容器设备制造的重要金属材料,市场需求大,国内采用铸坯生产 低压缩比高模焊低温容器钢板具有高心部冲击韧性的生产制造方法目前尚未见报道。
国内很多钢厂均在研究高强度大厚度高模焊容器钢的生产工艺,但对于铸坯生产的低压 缩比及低温心部冲击等性能要求的容器钢生产制造方法尚未报道,已公布的专利文献内容中 产品在实际工程应用更是微乎其微。
经检索,公开号为:CN108823393A,发明创造名称为:一种大厚度SA516Gr60钢板模拟焊后热处理方法。该申请案通过合理的工艺设计,描述了90-100mm厚度试样通过设计的模焊后热处理工艺得到合理的性能,但该申请案通篇主要介绍模焊工艺,且最终得到的性能 只描述了1/2厚度冲击情况,而1/4厚度冲击情况也没有介绍,冲击值方向也没有进行说明。
又如公开号为:CN106591723A,发明创造名称为:一种高模焊条件下的SA516Gr70钢 板及生产方法,该申请案采用合理的成分设计,生产15-100mm厚度钢板,通过正火+加速冷 却工艺,得到合理的性能,但该申请案没有介绍压缩比及最终得到只是-5℃下的横向冲击性 能,且通篇介绍的均是正火模拟性能情况。
发明内容
1.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大厚度高模焊容器钢板生产性能不佳的问题,拟提供 一种大厚度低压缩比高模焊低温容器钢板及其生产方法,本发明的一种大厚度低压缩比高模 焊低温容器钢板,力学性能达到技术标准要求,其实际水平达到:1/4厚度和1/2厚度抗拉强 度≥550MPa,同时-45℃下,1/4厚度和1/2厚度横向冲击功Akv≥150J,试样经过630℃,保 温时间最大达到560min模拟焊接热处理后,1/4厚度和1/2厚度抗拉强度≥490MPa,同时-45℃ 下,1/4厚度和1/2厚度横向冲击功Akv≥200J的良好强韧性性能;本发明的生产方法,通过 合理的合金化成分设计,采用铸坯生产大厚度低压缩比高模焊低温容器钢板,并经淬火和回 火处理,该方法成功解决了大厚度钢板需要大厚度铸坯及高模焊情况下,生产低温高强度容 器钢1/2厚度位置冲击性能不稳定及焊接性不稳定等技术难点。
2.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的一种大厚度低压缩比高模焊低温容器钢板,该钢板的化学成分组成,按照重量 百分比计,包括C:0.15-0.17%,Si:0.30-0.40%,Mn:1.25-1.35%,P≤0.008%,S≤0.002%, Ni:0.28-0.32%,Nb:0.013-0.019%,Alt:0.035-0.065%,Ceq=C+Mn/6+(Cr+Mo+V)/5+(Cu+Ni)/15 ≤0.42%,余量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工业大学,未经安徽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9393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