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力传感设备加密认证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96046.0 | 申请日: | 2020-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4706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4 |
发明(设计)人: | 宋庆武;徐妍;官国飞;李春鹏;蒋峰;蒋超;陈志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方天电力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9/32 | 分类号: | H04L9/32;H04L29/06;H04L29/08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朱桢荣 |
地址: | 21003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力 传感 设备 加密 认证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力传感设备加密认证方法,涉及电气工程科学领域,本发明采用物联网云服务平台和区块链管理算法框架,通过可以运行于云平台和设备端的区块链认证和加密算法,实现电力传感设备接入云平台的安全认证。具体通过构建出一个具有去中心化特点的电力传感设备身份认证架构,实现在无需可信第三方介入的情况下,达到设备与设备、设备与平台之间的身份双向认证,使得设备间能够验证彼此身份,从而建立起信任关系,以实现后续数据交互行为等功能。本发明保证了电力传感设备采集所获得的电力数据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电网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电力传感设备加密认证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物联网、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智能电网的有效融合,促使传统电网逐步向智能电网双向互动服务模式转型,电力管理部门能够借助智能终端及时掌握与了解电力设施运行情况以及设备故障、环境信息等内容,从而对电力运维进行合理安排。与传统电网相比新型电网的异构智能终端多样化、网络安全防护边界泛在化、业务安全接入需求多样化,这也直接增加了电力终端信息泄露、非法接入以及失控等一系列安全风险,加大了异构智能终端的安全防护难度,致使异构终端的漏洞挖掘、完整性保护、机密性保护以及攻击防御难度显著增加,同时对不同种类的智能终端以及移动终端的接入方式与安全防护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在对智能电网进行安全检查时发现,很多电力信息系统终端由于弱口令的安全脆弱性、远程服务防护不足等,使得终端安全防护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当前大量电力监测传感设备已经广泛应用于电力输变配等电力监测领域,这些监测系统的建设方案,一般都是采用将海量传感器获取的感知数据通过汇聚节点,上传至接入节点,并最终通过网络层的接入控制器和控制网关进入云平台的服务器。该方案本质上仍然是一个中心化的分布式网络结构,当面临着数以亿计的海量物联网终端设备接入和数据传输时,设备接入认证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电力物联网终端设备随着数据价值的增长,将成为黑客恶意攻击的潜在对象。如著名的僵尸物联网(botnets of things),据公开报道数据,该僵尸网络已累计感染超过200万台摄像机等物联网设备,并发起的DDo S攻击,导致美国域名解析服务提供商Dyn瘫痪。
当前电力传感设备的安全认证方案一般采用硬件加密和软件算法加密两种方式。硬件加密一般通过增加加密设备,如加密接入设备或加密网关等通信设备,实现通信安全认证;软件加密一般采用数据加密算法或加密通信协议等技术以保证通信安全。
现有的硬件和软件加密方法,其本质上还是基于以远程管理平台或云服务平台为中心的加密架构,其安全性主要依赖于密码学强度,在攻击者计算能力与日俱增的今天,如量子计算机的出现,使得这些方案的安全性也逐渐减弱;同时,硬件加密设备会增加系统成本,并增加系统安装部署和运维复杂性;软件加密算法,则对电力传感终端设备的计算能力、存储能力和能耗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不适用于海量电力传感终端的应用推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电力传感设备加密认证方法,构建出一个具有去中心化特点的电力传感设备身份认证架构,实现在无需可信第三方介入的情况下,达到设备与设备、设备与平台之间的身份双向认证管理;保证了电力传感设备采集所获得的电力数据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电力传感设备加密认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通过电力传感设备或汇聚节点、与网关设备构成电力传感数据区块链系统;
网关设备与远程管理平台之间构成一个电力信息存储区块链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方天电力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方天电力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9604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