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设备维护数据的设备故障模式及规律分析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97596.4 | 申请日: | 2020-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2733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7 |
发明(设计)人: | 银奇英;程刘毅;邓量;郭晓磊;程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培慕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B23/02 | 分类号: | G05B23/02 |
代理公司: | 苏州中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66 | 代理人: | 刘奇 |
地址: | 310000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设备 维护 数据 故障 模式 规律 分析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设备维护数据的设备故障模式及规律分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采集企业自身的历史维修数据并对所述历史维修数据进行清洗,对清洗后的所述历史维修数据进行设备级别的整合,通过回归算法对整合后的数据进行回归,获取单个设备的故障规律;2)根据步骤1)中清洗、整合后的所述历史维修数据中提取所有的故障模式,通过定量回归针对单个设备的各个故障模式的故障规律进行回归分析,获得单个设备在不同故障模式下的特征参数。本发明将使得回归结果更加科学,信息更加完备同时具备了更高的可信度,工厂管理人员也将对设备故障有更加细致的了解,从而能对后期的整体策略进行更加精准的部署,提高管理运维的工作效率,进而提高工厂的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备故障分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设备维护数据的设备故障模式及规律分析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设备故障分析和检维修方案更多基于专家经验和设备厂商所提供的信息,其过程更多的是定性判断与经验总结,依据以上准则进行的设备故障分析,其准确率与可信度都相对较低。
而计算故障模式对应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所用的方法主要依据国际计算标准,通过简化设备拓扑关系,然后综合系统每部分设备的运行情况计算系统总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这种方式由于缺少对故障模式的管理,结果相对粗糙。遇到故障后,运维人员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往往只能通过系统的排查之后才能确定故障类型,再组织进行相应的维修,极大地影响了设备维护的效率,进而影响工厂的效益。
除此以外,当前关于设备可靠性及维护策略的优化方法中缺少对于故障模式的细分。目前只是计算出系统总的可用性,如果不对故障模式进行更加精细的分类,将无法得知各故障模式下的设备平均故障间隔时间,从而无法对设备故障做出合理的预测性维修。缺少对于故障模式的管理会对整个装置设备的管理产生影响,导致运维人员无法直观了解该设备的运行与寿命信息,最终影响决策效率。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设备维护数据的设备故障模式及规律分析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设备维护数据的设备故障模式及规律分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采集企业自身的历史维修数据并对所述历史维修数据进行清洗,对清洗后的所述历史维修数据进行设备级别的整合,通过回归算法对整合后的数据进行回归,获取单个设备的故障规律;
2)根据步骤1)中清洗、整合后的所述历史维修数据中提取所有的故障模式,通过定量回归针对单个设备的各个故障模式的故障规律进行回归分析,获得单个设备在不同故障模式下的特征参数。
优选地,所述步骤1)中实时引入国际和同行业的经验数据加入企业自身的历史维修数据中,进行分析、整合。
优选地,所述步骤1)中所述历史维修数据来源包含:备件出库记录、设备信息、运维人员所填的工单和通知单、维修工程师填写的维修单。
优选地,所述故障模式包括泄漏、过热、噪声、振动和不能启动。
优选地,所述特征参数包括工艺参数、经济参数、可靠性参数、维修参数和资源参数。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第一.引入工厂积累的历史维护数据,通过对大量历史数据的分析挖掘,得到回归计算所必需的各种信息,加上专家经验的约束,通过威布尔回归模型得到设备级别的故障失效时间的威布尔分布规律,使得回归结果更加科学,信息更加完备同时具备了更高的可信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培慕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杭州培慕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9759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节点确定方法、设备、系统及介质
- 下一篇:移动社交网络中发现社团的方法及装置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