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轨道交通车辆火灾探测及灭火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97878.4 | 申请日: | 2020-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5912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03 |
发明(设计)人: | 吴晓晶;吴敏思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二一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2C3/07 | 分类号: | A62C3/07;A62C31/02;G08B17/10;G08B25/08;H04N7/18 |
代理公司: | 北京知呱呱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7 | 代理人: | 白袖龙 |
地址: | 110000 辽宁省沈阳市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轨道交通 车辆 火灾 探测 灭火 系统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轨道交通车辆火灾探测及灭火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所述系统包括列车控制和管理系统TCMS、多个烟雾探测器、监控系统以及细水雾灭火系统。该系统可以高效、稳定并智能的极早期探测火灾,自动联动车辆相关子系统,极大的避免了人为因素对火灾失控的影响,无毒无害的为乘客赢得生存环境。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轨道交通安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轨道交通车辆火灾探测及灭火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火灾探测及细水雾灭火系统作为轨道交通车辆特殊环境下的安全保护装置,在国内轨道交通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当轨道交通车辆正线运行发生火灾时,目前只能采用乘客手动报警及乘客手动使用灭火器灭火的方式进行火情处理,该方式受车辆环境限制及人为因素影响较大,手持式灭火器位置隐蔽,同时人民群众自救意识较弱、盲目逃生,火情发生时既无法及时取得灭火器也无法将灭火器快速送达火灾现场,一旦发生火灾,而火灾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极易造成群死群伤、严重的经济损失和重大社会影响。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轨道交通车辆火灾探测及灭火系统及其控制方法,以解决现有的轨道交通车辆采用乘客手动报警及乘客手动使用灭火器灭火的方式存在的受车辆环境限制及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火情发生时既无法及时取得灭火器也无法将灭火器快速送达火灾现场,发生火灾时火灾不易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轨道交通车辆火灾探测及灭火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列车控制和管理系统TCMS、多个烟雾探测器、监控系统以及细水雾灭火系统,所述烟雾探测器、监控系统以及细水雾灭火系统均连接所述列车控制和管理系统TCMS,所述车辆平均划分为多个分区,每个所述分区均设置有至少两个烟雾探测器,所述监控系统包括设置在每个分区内的监控摄像头,所述细水雾灭火系统包括多个细水雾喷嘴、细水雾管路以及细水雾生成装置,每个所述分区内均设置有至少一个细水雾喷嘴,每个所述分区内的细水雾喷嘴通过细水雾管路连接所述细水雾生成装置,所述细水雾管路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每个分区细水雾释放的分区电动阀门。
进一步地,所述车辆为由多节车厢组成的多编组车辆,每节车厢划分为一个或两个分区,每两节相连的车厢设置一套细水雾生成装置或者每节车厢均设置一套细水雾生成装置。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分区内均设置有三个独立烟雾探测器,相邻分区之间设置有一个共用烟雾探测器;每个所述分区内均设置有三个独立细水雾喷嘴,相邻分区之间设置有一个共用细水雾喷嘴。
进一步地,所述细水雾生成装置的输出端分别通过一路分区管路对应连接至每个所述分区内设置的三个独立细水雾喷嘴和共用细水雾喷嘴,所述分区电动阀门设置在所述分区管路上,所述共用细水雾喷嘴两侧分别设置有单向阀。
进一步地,所述细水雾生成装置包括氮气瓶组和储水罐,所述氮气瓶组的出气端通过第一进气管路连接储水罐的进气端,所述氮气瓶组的出气端通过第二进气管路连接储水罐的出水端并经过汽水混合后将生成的细水雾输出至各分区,所述氮气瓶组的出气端设置有连接第一进气管路和第二进气管路的进气电动阀门,所述储水罐的出水端外设置有出水电动阀门,所述储水罐内设置有加热器。
进一步地,所述氮气瓶组包括多个氮气瓶,所述氮气瓶的瓶口处均设置有电磁阀以及压力传感器,所述储水罐内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和液位传感器。
进一步地,所述系统还包括与列车控制和管理系统TCMS连接的列车空调系统。
进一步地,所述系统还包括与列车控制和管理系统TCMS连接的声光报警系统和车辆广播系统。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轨道交通车辆火灾探测及灭火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二一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沈阳二一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9787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