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监控装置及监控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98471.3 | 申请日: | 2020-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0928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1 |
发明(设计)人: | 苏绍华;王浩;王祥羽;邬均文;王明喜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精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M11/18 | 分类号: | F16M11/18;F16M11/08;F03G7/06;H04N5/232;H04N5/225 |
代理公司: | 常州易瑞智新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38 | 代理人: | 周浩杰 |
地址: | 213023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监控 装置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监控装置及监控系统,其中监控装置包括监控探头,以及用于驱动监控探头运动的驱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由记忆合金制的驱动体;驱动体上具有可在通电下发热进行形态变化的驱动部,监控探头与驱动部固定连接。本发明利用记忆合金制成的驱动体取代电机,使产品在设计端的一体化程度提高,使用最小的空间、最轻的重量,实现监控装置的旋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监控装置及监控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兴建,以及“平安城市”的建设加速,近几年是我国视 频监控行业发展的重要时期,视频监控也将延伸至基层和欠发达地区,如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小城镇、行政村、自然村等。
目前的监控装置在进行水平、垂直或360度旋转运动时,需要电机提供动力,再配合一系列的机械结构,整个结构较为复杂,且占用空间较大,维修不方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监控装置,该监控装置利用记忆合金制成的驱动体 取代电机,使产品在设计端的一体化程度提高,使用最小的空间、最轻的重量,实现监控装置的旋转。
实现本发明第一个目的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中的监控装置包括监控探头,以及用 于驱动监控探头运动的驱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由记忆合金制的驱动体;驱动体上具有可在通电下发热进行形态变化的驱动部,监控探头与驱动部固定连接。
上述驱动体呈板状;驱动体具有固定部和驱动部;驱动体进行形态变化时,驱动部相对固定部进行翻折。同时还具有防护罩壳;所述监控探头和驱动组件设置在防护罩壳内;所述防护罩壳上设有视窗;所述固定部与防护罩壳固定连接;监控探头的拍摄头在 驱动部的驱动下,在视窗的范围内运动。
作为另一种设计,上述驱动体为由记忆合金制成且在制成前因拉伸而承受形变的螺 旋绕组;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支架和基准轴;基准轴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支架上;基准轴的另一端与监控探头转动连接;所述螺旋绕组套装在基准轴上,螺旋绕组的一端与支架 或基准轴固定连接,螺旋绕组的另一端与监控探头固定连接。同时还具有防护罩壳;所 述监控探头和驱动组件设置在防护罩壳内;所述防护罩壳上设有视窗;所述支架与防护 罩壳固定连接;监控探头的拍摄头在驱动体的驱动下,在视窗的范围内运动。
上述螺旋绕组在制成前因拉伸而承受形变是指:螺旋绕组形成在奥氏体状态,并且 通过本领域技术人员所有已知的技术转化到马氏体状态时,被拉伸应力拉长。因为螺旋绕组的一端与支架或者基准轴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监控探头固定连接,因此在对驱动体 进行通电使其发热时,能够使驱动体(螺旋绕组)从马氏体状态向奥氏体状态转变。同 时由于基准轴上能够保持螺旋绕组的缠绕半径,并保持缠绕匝间距,因此螺旋绕组除了 沿缠绕匝方向收缩没有其他的选择。因此在支架和基准轴不动的前提下,与螺旋绕组固 定连接的监控探头能够通过螺旋绕组的形态变化进行旋转运动。
监控探头的拍摄头处还设有弧形配合面;弧形配合面的圆心位于监控探头的转动轴 线上;视窗也呈弧面,且与弧形配合面形成间隙密封配合。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基于上述的监控装置形成的一套监控系统。
实现本发明第二个目的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中的监控系统具有上述的监控装置; 还具有电源和时间控制开关;所述电源通过电线与驱动体电连接以向驱动体通电;所述 电源与驱动体连接的电路上设有时间控制开关。时间控制开关也可以说是时间继电器,通过设定控制通电时长和断电时长,从而控制驱动体形态变化的时间,从而起到监控探 头的不断往复旋转运动。
同时还具有支撑杆;所述监控装置设置在支撑杆的顶端;所述电源设置在支撑杆的 下端;所述电源与驱动体连接的电线在支撑杆内穿行。
上述电源与监控探头电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精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精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9847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