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负载电源充放电管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99324.8 | 申请日: | 2020-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0979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3 |
发明(设计)人: | 杨鸿珍;赵玉虎;金烂聚;吴秋晗;范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祺和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01 | 代理人: | 陈翔 |
地址: | 3100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负载 电源 放电 管理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种带负载电源充放电管理系统,其中逻辑模块包括交换电路和开关电路,交换电路连接在两个蓄电池之间,以交换供电,开关电路连接在蓄电池和市电线路之间,开关电路包括连接在蓄电池和市电线路之间的开关ZY2、并联在开关ZY2两端的续流电路和并联在开关ZY2两端的旁路开关JP2;续流电路包括二极管D2和可控开关P2,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在开关ZY2相对市电线路的一端,可控开关P2的两端分别连接在开关ZY2相对蓄电池的一端和二极管D2的负极;可控开关P2的控制端与蓄电池之间还连接有逻辑控制电路,当蓄电池达到充电容量上限时,通过逻辑控制电路控制可控开关P2闭合。本发明的充放电线路可以避免蓄电池充电充不满导致其处于欠压状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源管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带负载电源充放电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源管理一般通过蓄电池远程维护设备搭建的充放电管理系统中进行远程充放电管理。现有的充放电线路往往在充充电时出现无法充满而导致欠压;进而导致充电后的蓄电池储存的电能达不到标准,例如申请号CN2018111946744中记载的充放电线路中的方案。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负载电源充放电管理系统,其中充放电线路可以避免蓄电池充电充不满导致其处于欠压状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带负载电源充放电管理系统,包括远程控制平台、与远程控制平台通信连接的电源管理终端,所述电源管理终端包括机柜、均设置在机柜中的逻辑模块、蓄电池、放电模块,所述控制平台与逻辑模块通信连接,所述蓄电池通过逻辑模块与放电模组电连接,所述逻辑模块包括交换电路和开关电路,所述交换电路连接在两个蓄电池之间,以交换供电,所述开关电路连接在蓄电池和市电线路之间,所述开关电路包括连接在蓄电池和市电线路之间的开关ZY2、并联在开关ZY2两端的续流电路和并联在开关ZY2两端的旁路开关JP2;所述续流电路包括二极管D2和可控开关P2,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在开关ZY2相对市电线路的一端,所述可控开关P2的两端分别连接在开关ZY2相对蓄电池的一端和二极管D2的负极;所述可控开关P2的控制端与蓄电池之间还连接有逻辑控制电路,当蓄电池达到充电容量上限时,通过逻辑控制电路控制可控开关P2闭合。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逻辑控制电路包括蓄电池容量采样电路、比较模块、时间继电器;所述时间继电器连接在比较模块和可控开关P2的控制端之间,所述蓄电池容量采样电路与比较模块电连接;当比较模块收到的蓄电池容量采样电路采集的蓄电池电压达到充电容量上限时,控制时间集电器计时。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比较模块包括初级比较电路、次级比较电路、电容组、初级三极管和次级三极管;所述初级比较电路和次级比较电路的输入端均连接至蓄电池容量采样电路,以获取采样电压;所述初级比较电路的输出端连接至初级三极管的基极,所述初级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至采样电路以获取采样电压作为电源,所述初级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至电容组以提供电源充电;所述次级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至电容组以获取电容组的蓄电电源,所述次级比较电路的输出端连接至次级三极管的基极,所述次级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至时间继电器的控制端,当次级三极管发送跳变电平给时间继电器时,时间继电器开始计时。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旁路开关JP2为刀闸熔断器。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旁路开关JP2包括开设有装配槽的固定壳、与装配槽相适配的装配壳;所述固定壳上设置有分别用于连接开关ZY2两端的接线端子,所述装配壳可翻转的装配在装配槽内,当装配壳向装配槽内翻转到位时,装配壳上的保险丝与接线端子连接,以通过保险丝连通开关ZY2的两端。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装配壳朝上的一侧开设有用于放置保险丝的放置槽,所述放置槽的底部设置有弹簧,当保险丝竖直放入放置槽时,保险丝的一端与弹簧相抵触;当装配壳向装配槽内翻转时,保险丝背向弹簧的一端与装配槽的槽壁相抵,且受槽壁挤压,当装配壳翻转到位时,保险丝的两端分别于对应的接线端子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未经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9932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节能高效的烘干装置
- 下一篇:地面去污装置及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