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体积混凝土循环水降温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00184.1 | 申请日: | 2020-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5036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30 |
发明(设计)人: | 王明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1/24 | 分类号: | E04G21/24 |
代理公司: | 马鞍山市金桥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4111 | 代理人: | 鲁延生 |
地址: | 2430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体积 混凝土 循环 降温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体积混凝土循环水降温施工方法,涉及混凝土施工技术领域。该大体积混凝土循环水降温施工方法包括防水混凝土、架立筋、结构钢筋、冷却水管、楼栋专用水池、生产加压泵、冷却水管进水口、冷却水管出水口和截至阀门,所述防水混凝土中设置有架立筋、结构钢筋和冷却水管,所述的冷却水管进水口设置有截至阀门并与生产加压泵相连,所述生产加压泵从楼栋专用水池中取水,所述冷却水管出水口至楼栋专用水池的管路上设置有截至阀门。该大体积混凝土循环水降温施工方法有效地解决传统施工速度慢,资源浪费等难题,此施工方法不仅操作简便,降低资源消耗,而且提高施工质量,降低施工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混凝土施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大体积混凝土循环水降温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大体积混凝土降温养护的施工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1)水浴法:大体积混凝土构筑物在夏季施工中遇到的突出矛盾是在强烈的日光照射下,干燥混凝土表面温度可达到60℃之高,采取水浴法施工不仅能提供混凝土强度发展中所需要的用水,满足养护要求,而且从构筑物顶部流经构筑物表面,带走大量热量,防止骤热引起温度裂缝。
(2)蓄水法:为了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避免混凝土开裂,在构筑物表面蓄有一定高度的水,由于水有一定的隔热保温效果,从而有效的控制混凝土表面温度与内部中心温度的差值。
(3)保温法:工程实践证明,大体积混凝土常见的裂缝,较多发生在早期。这是因为早期混凝土内由于水泥水化热反应升温很高,拆模后混凝土表面温度降低,在表面部位形成了很陡的温度阶梯,产生了很大的拉应力,因早期混凝土强度较低从而导致裂缝的产生。另外,在冬季负温季节或早春晚秋气温骤降频繁季节,也易形成裂缝。鉴于以上情况,利用保温材料覆盖提高新浇筑的混凝土表面和四周温度,减少内外温差,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温度控制方法。在气温骤降期间,推迟拆模时间也是经济可行的保温措施。
综上所述的大体积混凝土降温养护的施工方法中水浴法需要将该建筑物(或构筑物)全部浸泡在水下,此方法适合体型不大易于积水排水的施工场地;而蓄水法意在建筑物(或构筑物)内部蓄水养护,此方法适合可以内部存水的结构。水浴法和蓄水法存在着类似的缺点,就是施工受场地和工程条件限制且大量浪费水资源,保温法则存在效果不佳且浪费保温材料增加造价的问题。且以上三种做法都存在着施工繁琐的弊端。
于是,本申请人秉持多年该相关行业丰富的设计开发及实际制作的经验,针对现有的结构及缺失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大体积混凝土循环水降温施工方法,以期达到具有更加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大体积混凝土循环水降温施工技术方法,有效地解决传统施工速度慢,资源浪费等难题,此施工方法不仅操作简便,降低资源消耗,而且提高施工质量,降低施工成本。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大体积混凝土循环水降温施工方法,包括防水混凝土、架立筋、结构钢筋、冷却水管、楼栋专用水池、生产加压泵、冷却水管进水口、冷却水管出水口和截至阀门,所述防水混凝土中设置有架立筋、结构钢筋和冷却水管,所述的冷却水管进水口设置有截至阀门并与生产加压泵相连,所述生产加压泵从楼栋专用水池中取水,所述冷却水管出水口至楼栋专用水池的管路上设置有截至阀门,包括如下具体施工步骤:
步骤一:冷却水管的排布,采用管蛇形布置作为冷却水管的排布方式,冷却水管用钢丝绑扎固定在基础筏板的架立筋上,要求筏板厚度不超过1.5米时,沿筏板中部设置一道冷却水管;当筏板厚度超过1.5米时冷却水管分层布置,要求冷却水管距离混凝土表面不大于750mm,冷却水管之间的间距不大于120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0018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