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撞击式深井取样器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00412.5 | 申请日: | 2020-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9604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0 |
发明(设计)人: | 吴建;何小兵;刘永根;王彩鹏;许小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联友科研仪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9/08 | 分类号: | E21B49/0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一格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16 | 代理人: | 滑春生 |
地址: | 2266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撞击 深井 取样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撞击式深井取样器,包括一取样单元,取样组件包括取样筒,在取样筒内具有一容纳原油暂存的取样空腔,取样筒的上下两侧设置有一自启闭阀门机构,自启闭阀门机构包括上阀门组件、下阀门组件;上阀门组件包括上阀体、上阀芯;下阀门组件包括下阀体、下阀芯;上阀芯与下阀芯之间通过连杆实现联动;一连接在取样筒顶侧的上连接杆;一连接在取样筒底侧的撞针。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采用上阀门组件与下阀门组件的设计,并配合连杆的设计,从而使得取样筒在取样通道内上下移动的过程中,利用取样通道内的原油来给上阀芯或下阀芯一定的压力,实现上阀芯或下阀芯的自主启闭,无需额外的动力,取样过程非常的方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深井原油取样装置,具体的说是一种撞击式深井取样器。
背景技术
常规地层测试工具中,在测试阀上附带有井下取样器,取样器必须位于封隔器以上,在关井同时,取得井下地层流体样品,带到地面后进行分析化验。但在地层测试中,部分产层位置很低,而常规井下流体取样器样品流入通道位置较高,距离产层较远,难以准确取到对应产层流体样品。因此降低取样器样品流入通道位置,使之尽量靠近产层,则可以提高井下流体取样准确性。
目前,在市场上使用中的取样器,其常规结构为:包括一取样筒,取样筒内具有一存储空腔,在取样筒的底端安装有一撞击头,在取样筒靠近撞击头处开有与存储空腔相连通的取样通道,在取样通道上安装有电磁阀,通过电磁阀的启闭来实现取样通道的启闭。采用这样一种结构,由于取样的位置是比较深的,因此电磁阀在使用时,必可避免的会受到距离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出现无法关闭等故障,从而影响到取样的顺利进行。
而在专利CN202381090U中就提到了一种用于油气水井地层测试中,对地层产出流体进行取样的撞击式井下取样器。它取样操作方便,取样准确,简单可靠。其技术方案是:上接头与上取样筒上端螺纹连接,连接处采用矩形截面密封圈;上取样筒下端与锁块连接,锁块下端与下取样筒连接,下取样筒下端再与撞击外筒连接,构成整体外壳;内部安装推杆,推杆用剪切销钉与锁块固定连接,在推杆上安装活塞,在推杆下端连接撞击头,撞击头用剪切销钉固定在撞击外筒上;活塞与下取样筒间、推杆与活塞间、推杆与撞击头间、撞击头与撞击外筒间均安装有O形密封圈。本实用新型用于开井测试取样,取样孔位于取样器底端,能够尽量靠近产层,提高了取样精确性,取样方便可靠。
上述的取样器在使用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其在进行取样前,需要先向下取样筒内注入一定量的液压油,然后才能进行取样,非常的麻烦;而在取样的过程中,样品原油会推动活塞将下取样筒内的液压油挤压至上取样筒内,在这一过程中,容易出样样品原油与液压油之间出现混合的现象,影响到后续对样品原油进行检测数据的准确性,进而影响到后续原油的开采;同样的,在进行放样时,还需要向上取样筒内注入液压油,从而利用液压油将下取样筒中的原油样品挤出,也非常的麻烦,而且同样存在着液压油与原油样品混合的风险;另外,对于撞击头的设计,其采用的是实心的圆台状结构,,而在对深井进行取样时,取样通道并不仅仅有原油,同样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碎石等固体颗粒,而且取样通道并不会很宽,这样也就容易出现撞击头被固体颗粒卡住的现象,影响到取样的顺利进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取样方便、能够实现无动力主启闭的撞击式深井取样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撞击式深井取样器,其创新点在于:包括
一取样单元,所述取样组件包括取样筒,在取样筒内具有一容纳原油暂存的取样空腔,所述取样筒的上下两侧设置有一自启闭阀门机构,自启闭阀门机构包括上阀门组件、下阀门组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联友科研仪器有限公司,未经江苏联友科研仪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0041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