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隐蔽部位管接头漏水检测引流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01739.4 | 申请日: | 2020-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9498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2 |
发明(设计)人: | 蔡坚;刘兰元;徐伟;李强;周得刚;张鑫;鲁燕丽;李高高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车四方车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3/28 | 分类号: | G01M3/28 |
代理公司: | 青岛联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1 | 代理人: | 周永刚 |
地址: | 266111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隐蔽 部位 管接头 漏水 检测 引流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隐蔽部位管接头漏水检测引流装置包括:集水器,包裹在隐蔽部位管接头外;溢流管,设置在所述集水器下端;计量观察软管,设置在所述溢流管下端;浮标挡,设置在所述计量观察软管的上部。本发明能够及时发现车辆运行中的给水管系漏水并将报警信息传递到车上集中显示;准确显示泄漏点位置,为故障排除提供依据,将漏水引流至安全部位排放,保障车辆行车安全;与传统的泄漏排查方法相比,避免环境影响,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人力成本,降低劳动强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报警装置,尤其涉及隐蔽部位管接头漏水检测引流装置。
背景技术
铁道车辆生给水装置,大多隐蔽在车辆墙板或顶板内部;给水装置中存在大量管接头;水管系泄漏造成车辆故障的情况时有发生,影响行车安全,且泄漏发生后,漏水不受控制,易流入其它部位,造成配件损坏,甚至影响行车安全。管接头多,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传统的车辆给水系统泄漏检测,仅靠目测检测泄漏,存在如下缺陷:不能实时监控各接头的泄漏情况;报警不及时,当发现漏水时,漏水已四处流淌,且已造成配件损坏;信息不准确,不能准确判断故障点所在位置;传统的排查方法,费时费力,劳动强度大,给故障排查造成困难,浪费大量时间,影响车辆运行。
现有技术CN202834473U公开了一种管接头密封装置,是应用在铁道车辆,它包括第一气压管和第二气压管,所述第一气压管的端头焊接有第一管接头,所述第二气压管的端头焊接有第二管接头,所述第一管接头和第二管接头的外周均加工有外螺纹,且在所述第一管接头和第二管接头的外螺纹段上分别缠绕有聚四氟乙烯胶带;一个设置有内螺纹的螺纹箍连接所述第一管接头和第二管接头,所述螺纹箍的内螺纹与所述第一管接头和第二管接头的外螺纹相互啮合,挤压所述聚四氟乙烯胶带。现有技术2382613Y公开了一种用于铁路客运车厢的安全、无泄漏上水装置。在供水皮管前端增设了堵流阀、车厢上水系统也做了诸多改进。上水时,水箱加满后供水皮管会自动脱落,且封住两处的管口;上水管内的滞留水经虹吸作用进入水箱。整个上水过程无溢水、无泄漏。倘若供水皮管尚未脱落而列车启动,堵流阀会被强拉解体而使供水皮管脱离列车、非金属材料制造的堵流阀即使被压在车轮下,也不会给行车造成危害。但以上对于隐蔽位置的供水管的泄漏并无涉及。
综上,现在急需配备隐蔽供水管路泄漏检测引流装置,及时发现泄漏点,并将漏水引流至安全部位排放,保障车辆及乘客生命财产安全很有必要。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问题,本发明提供隐蔽部位管接头漏水检测引流装置,能够及时发现泄漏点,并排除故障,保障车辆及乘客生命财产安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隐蔽部位管接头漏水检测引流装置,包括:
集水器,包裹在隐蔽部位管接头外;
溢流管,设置在所述集水器下端;
计量观察软管,设置在所述溢流管下端;
浮标挡,设置在所述计量观察软管的上部。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集水器下端设有出水口,用于连接所述溢流管。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溢流管设有三个端口,分别为上端口、下端口和侧端口;其中所述上端口套接在所述出水口外,所述下端口套接在所述计量观察软管外,用于将所述集水器中的水引流到所述计量观察软管内,所述侧端口连接有溢水长管,该溢水长管延伸至车下或车下引水槽内。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计量观察软管上标记有刻度。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浮标挡为环状结构,其外径与所述观察计量软管贴合固定。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计量观察软管内设有浮标,该浮标的外径大于所述浮标挡的内径,用于防止浮标进入所述溢流管。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计量观察软管的下端设有连通阀,该连通阀与所述溢水长管之间设有排水管,用于排空计量观察软管内的水,计算泄漏量和重新检测泄漏情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车四方车辆有限公司,未经中车四方车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0173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