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编队卫星协同轨道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202067.9 | 申请日: | 2020-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2237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10 |
发明(设计)人: | 杜耀珂;完备;王文妍;王嘉轶;陈桦;龚腾上;刘美师;崔佳;何煜斌;岳杨;贾艳胜;王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4G1/24 | 分类号: | B64G1/24;B64G1/26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天科技专利中心 11009 | 代理人: | 陈鹏 |
地址: | 201109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编队 卫星 协同 轨道 控制 方法 | ||
一种编队卫星协同轨道控制方法,通过遍历主星轨道控制点对应的纬度幅角,利用该纬度幅角计算所得轨道控制后的编队构形偏心率矢量相位角与当前实际编队卫星编队构形状态参数进行比较,最终选取最能满足条件的纬度幅角作为控制点对应的纬度幅角,并利用选取的纬度幅角计算编队卫星中主星与其他辅星的起控喷气时刻,本发明尽可能减少了轨道控制对编队构形破坏,采用同时启动,控制量相同的方法,能够通过星上自主实现,流程清晰,计算精度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编队卫星协同轨道控制方法,属于卫星高精度编队及轨道控制领域。
背景技术
卫星运行时受到大气阻力影响,卫星高度不断下降,运行周期不断变短,实际状态不断偏离标称状态。因此,对常规单颗卫星而言,往往基于地面轨迹漂移或者地方时漂移等约束条件定期对轨道保持控制。轨道保持控制通过抬升轨道半长轴来实现。同样的,对于编队卫星而言,同样存在轨道保持要求。当单星变化成多星编队时,编队卫星的轨道保持就存在了基于编队构形和星间安全约束的多星协同控制需求。目前,针对编队卫星多星协同轨道控制的研究存在工程约束过于简单或者假设前提条件过多等不足,缺乏贴近实际应用的有效设计。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目前现有技术中,对编队卫星多星协同轨道控制的约束及控制方法过于简单导致控制精度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编队卫星协同轨道控制方法。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一种编队卫星协同轨道控制方法,步骤如下:
(1)根据编队卫星中编队主星的当前轨道半长轴a,轨道衰减率地面轨迹的范围L,主星轨道角速度n,计算得到编队主星所需的速度增量Δv;
(2)根据当前编队卫星构形状态,确定编队卫星控制点位置坐标,将该控制点的纬度幅角由0°开始逐渐增加至360°,并实时计算所选纬度幅角对应轨道控制后的编队构形偏心率矢量相位角θFFc;
(3)将所有纬度幅角对应轨道控制后的编队构形偏心率矢量相位角θFFc与当前实际编队卫星编队构形状态参数θFF0进行比较,选取相对于当前实际编队卫星编队构形状态参数θFF0最接近90°或270°的轨道控制后的编队构形偏心率矢量相位角θFFc,以该轨道控制后的编队构形偏心率矢量相位角θFFc对应的纬度幅角作为编队卫星控制点对应的该控制点实施速度增量控制的纬度幅角uc;
(4)根据编队主星的当前星上时间T0、实际纬度幅角u0及编队主星所选控制点的纬度幅角uc计算编队主星的喷气中间时刻Tp,保证编队卫星于Tp时刻进行轨道控制,并同时计算其他卫星的起控喷气时刻;
(5)根据编队卫星中各卫星各自实际推力器推力Fi及卫星质量Mi计算各卫星喷气时长TLi和喷气起控时刻Tpi,根据所得各卫星起控喷气时刻及喷气时长进行轨道控制。
所述步骤(1)中,对编队主星所需的速度增量Δv的计算方法为:
所述步骤(2)中,当前纬度幅角对应轨道控制后的编队构形偏心率矢量相位角θFFc的计算方法如下:
θFFc=atan2([p0·sin(θFF0)+2·Δv/n·sin(uc)],[p0·cos(θFF0)+2·Δv/n·cos(uc)])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未经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0206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