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同步实现硝化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的脱氮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02673.0 | 申请日: | 2020-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6240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03 |
发明(设计)人: | 彭锦玉;王全勇;王玉莹;赵晓菲;李振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C02F101/16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昊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7249 | 代理人: | 宋玉霞 |
地址: | 10012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同步 实现 硝化 厌氧氨 氧化 装置 方法 | ||
1.一种同步实现硝化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的脱氮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管路连通的缺氧池I段(1)、缺氧池II段(2)、好氧池I段(3)和好氧池II段(4);
所述好氧池I段(3)和缺氧池II段(2)之间设有亚硝态氮回流管路(5);
所述好氧池II段(4)和缺氧池I段(1)之间设有硝态氮回流管路(6);
所述缺氧池I段(1)和缺氧池II段(2)内部设有搅拌器(7);
所述好氧池I段(3)和好氧池II段(4)内部设有曝气盘(8)。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同步实现硝化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的脱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缺氧池I段(1)和缺氧池II段(2)内部接种缺氧池混合污泥,污泥浓度为2.5~3.5g/L;
所述好氧池I段(3)和好氧池II段(4)内部接种好氧池混合污泥,污泥浓度为2.5~3.5g/L。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同步实现硝化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的脱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缺氧池混合污泥中含有第一类功能性菌群,所述第一类功能性菌群包括反硝化菌和厌氧氨氧化菌。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同步实现硝化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的脱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好氧池混合污泥中含有第二类功能性菌群,所述第二类功能性菌群包括氨氧化菌和亚硝酸盐氧化菌。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同步实现硝化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的脱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缺氧池II段(2)和好氧池I段(3)设有电热丝(9)。
6.一种利用权利要求1所述装置同步实现硝化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的脱氮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硝化反硝化的组合工艺对污水进行处理,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污水从上一反应单元旋流沉砂池出水后通过进水口进入缺氧池I段(1),水力停留时间4h,在缺氧条件下反硝化菌利用缺氧池I段(1)进水中的碳源将回流的硝态氮还原为氮气;
S2:缺氧池I段(1)中的泥水混合物通过出水口流至缺氧池II段(2),水力停留时间4h,pH值在7.2~8.4之间,在厌氧氨氧化菌作用下,氨氮与回流的亚硝态氮在缺氧池II段(2)中发生厌氧氨氧化反应,生成氮气和少量硝态氮;
S3:缺氧池II段(2)中的泥水混合物通过出水口流至好氧池I段(3),水力停留时间9h,进行短程硝化反应;
S4:好氧池I段(3)中的泥水混合物一部分通过亚硝态氮回流管路(5)回流至缺氧池II段(2)的入水口;
另一部分通过出水口流至好氧池II段(4),水力停留时间9h,在氨氧化菌和亚硝酸盐氧化菌的共同作用下,污水中99%的氨氮和100%的亚硝态氮被氧化为硝态氮;
S5:好氧池II段(4)中的泥水混合物一部分通过硝态氮回流管路(6)回流至缺氧池I段(1)的入水口;
另一部分通过出水口流至下一反应单元。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同步实现硝化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的脱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缺氧池II段(2)中电热丝加热到35℃,所述好氧池I段(3)中电热丝加热到30℃。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同步实现硝化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的脱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好氧池I段(3)中的溶解氧含量为0.5mg/L;
所述好氧池II段(4)中的溶解氧含量为2mg/L。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同步实现硝化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的脱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中亚硝态氮的回流比为200%;
所述步骤S5中硝态氮的回流比为100%。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同步实现硝化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的脱氮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人工配水方式对缺氧池II段(2)中的厌氧氨氧化菌进行培养和富集,所述人工配水的组分包括:
MgSO4·7H2O 304mg/L、KCl 108mg/L、NH4+-N 80mg/L、NO2--N 10mg/L、KH2PO4 48mg/L、微量元素水溶液1mL/L,其中,
所述微量元素水溶液包括:FeSO4·7H2O 1500mg/L、H3BO3 150mg/L、CuSO4·5H2O 30mg/L、MnCl2·4H2O 120mg/L、EDTA 40mg/L、Na2MoO4·2H2O 60mg/L、ZnSO4·7H2O 120mg/L、CoCl2·6H2O 150mg/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02673.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