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稳定性光发送器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03736.4 | 申请日: | 2020-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6212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9 |
发明(设计)人: | 艾军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绵阳精恒光通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S5/026 | 分类号: | H01S5/026;H01S5/024;H04B10/50;H04B10/564;H04B10/572;H04J14/02 |
代理公司: | 成都时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50 | 代理人: | 李双 |
地址: | 621000 四川省绵阳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稳定性 发送 | ||
本发明涉及光通信设备的技术领域,目的是提供一种高稳定性光发送器,包括:TO管座及设置在TO管座上的TO管帽,TO管座与TO管帽之间形成密封空腔,TO管帽正对TO管座的一侧穿设有透镜,TO管座的中心轴线与透镜的光轴同轴;TO管座上设置有制冷器,制冷器的上设置有热沉,热沉与TO管座的中心轴线垂直,热沉上设置有棱镜、光发射器及背光监控器,棱镜和背光管分别位于光发射器的两侧,透镜位于棱镜、光发射器及背光监控器的正上方;热沉上还设置有温度传感器;TO管座上还设置有引脚座,引脚座上穿设有多根分别用于将制冷器、光发射器、背光监控器及温度传感器与外接器件连接的引脚。本发明具有提高光发射器组件的波长的稳定性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通信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稳定性光发送器。
背景技术
随着三网融合的具体实施、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快速发展,用户对带宽的需求不断快速增长,迫切需要提升现有光纤通信网络(骨干网、城域网和接入网)的传输速率和容量。DWDM系统以其巨大的带宽资源、丰富的业务接入类型、易升级扩容和节约光纤资源等优点在骨干网中广泛应用并逐步渗入城域网。更高传输速率、更高分路比、更强组网能力及更好兼容性速率可达10Gb/s的PON已经在接入网规模商用。DWDM系统要求波长间隔在0.2nm~1.6nm,在10Gb/s PON光线路终端(OLT),下行为1577nm(1575~1580nm)的10Gb/s光发射信号,这对光发射器组件的啁啾效应和发射光波长稳定性提出了很高要求,而发射光波长的温度性又容易受到温度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稳定性光发送器,具有基于实时温度控制及背向光电流的自动调节提高光发射器组件的波长的稳定性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稳定性光发送器,包括:
TO管座及设置在所述TO管座上的TO管帽,所述TO管座与TO管帽之间形成密封空腔,所述TO管帽正对TO管座的一侧穿设有透镜,所述TO管座的中心轴线与透镜的光轴同轴;
所述TO管座上设置有制冷器,所述制冷器位于密封空腔内,所述制冷器上设置有热沉,所述热沉与TO管座的中心轴线垂直,所述热沉上设置有棱镜、光发射器及背光监控器,所述棱镜和背光管分别位于光发射器的两侧,所述透镜位于棱镜、光发射器及背光监控器的正上方;
所述热沉上还设置有温度传感器;
所述TO管座上还设置有引脚座,所述引脚座位于密封空腔内,所述引脚座上穿设有多根分别用于将制冷器、光发射器、背光监控器及温度传感器与外接器件连接的引脚。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本光发送器时,透镜用于将光发射器产生的前相光汇聚成准直状态,以便耦合至光纤中进行传输。热沉将光发射器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传导至制冷器上进行热交换,用于对光发射器进行散热,制冷器将热量通过TO管座导出。需要说明的是,同时,在工作过程中,温度传感器用于采集热沉的温度信息,并输出至外部的信号处理器,经信号处理器处理后的温度信息发送至TEC驱动器,TEC驱动器根据温度信息精确控制制冷器制冷,对光发射器散热,使得光发射器的工作环境温度处于较为恒定的温度,提高光发射器输出的波长的稳定性。同时,光发射器的背向光射到背光监控器上后,实时监控光发射器的前向出光功率,并通过背向光电流的变化自动调节光发射器的前向出光功率,提高光发射器输出的波长的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透镜为非球面透镜。
优选的,所述制冷器为TEC制冷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TEC制冷器是利用半导体材料的珀尔帖效应制成的。珀尔帖效应,是指当直流电流通过两种半导体材料组成的电偶时,其一端吸热,一端放热的现象。
优选的,所述热沉设置在TEC制冷器的冷端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绵阳精恒光通讯有限公司,未经绵阳精恒光通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0373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房间用余热回收利用装置
- 下一篇:一种吹气膜的制作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