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肿瘤科用穿刺定位器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07000.4 | 申请日: | 2020-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9745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9 |
发明(设计)人: | 钟琼;黄俊骢;李泽蕾 | 申请(专利权)人: | 钟琼 |
主分类号: | A61B17/34 | 分类号: | A61B17/34;A61B90/13;A61B90/00 |
代理公司: | 安化县梅山专利事务所 43005 | 代理人: | 潘访华 |
地址: | 341000 江西省赣州***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肿瘤科 穿刺 定位器 | ||
本发明提供了应用于肿瘤穿刺检测领域的穿刺定位器,包括穿刺探针、安装底座、固定吸盘弹力带、X轴位移结构、Y轴位移结构和Z轴位移结构,本定位器设置了弹力带和固定吸盘,从而将安装底座与人体进行牢固绑定,使得定位器可以根据人体的运动进行同步移动,而不会因为人体的晃动使得穿刺点难以被定位;而且设置了多轴移动机构可以驱动穿刺探针进行多向移动,从而让穿刺探针可以定位到任意穿刺点;同时可设置视觉定位机构如摄像头或照射灯进行辅助以更清晰地观察到穿刺点;然后通过设置导轨、滑块和驱动执行器进行驱动和限位,使得穿刺探针的移动更加平稳,穿刺定位更加准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穿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肿瘤科用穿刺定位器。
背景技术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很多疾病可不用手术切开、而通过CT定位引导经皮穿刺,以微创手术取得诊断及治疗。特别是肿瘤疾病,病理学分型很重要,常需在治疗前得到明确的病理诊断,而制定治疗方案。
以往经皮穿刺治疗体腔内肿瘤或取活检,穿刺者只能依靠CT扫描确定穿刺点的深度和角度,主观确定入针角度,准确性较差,而且在穿刺过程中受到病者身体活动时体位改变的影响,经常出现穿刺误差,需反复定位穿刺,造成肿瘤局部种植转移,以及出现气胸、血胸、脏器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本团队长期进行中肿瘤手术的操作与相关器械的自有研发,并且有部分产品在医院使用,并且经过我们大量的检索与参考发现现有的定位器典型的主要如公开号为CN102940533B、CN101773411A、JP2007117622A、JP2010523235A和JP2003065826等等专利所公开的穿刺定位器,这些技术方案的定位器一般都包括一个刻度板和一个角度指示针,角度指示针穿装在所述的驱动杆上,脉冲驱动式微电机与脉冲发生电路相连,脉冲发生电路与CT扫描仪的输出相连,当CT扫描仪确定好一个最佳的穿刺角度后将这一角度以电信号的方式输出到脉冲发生电路计算出与所需的穿刺角度相匹配的脉冲数输送到脉冲驱动式微电机中控制脉冲电机转动的角度,转动到设定的角度后电机自动锁定在所需的角度,这种方法对定位器的位置放置要求很高,需要根据经验放在准确的位置,而且定位以后患者不能轻易动弹影响定位,所以这种定位器的实际应用性不强。为了提高穿刺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也有的技术方案包括与床架配合使用的穿刺模块支架,这种穿刺机构虽然能让患者躺着床上较舒适地进行配合治疗,但是这种装置对患者的定身要求也是比较高,固定安装在支架上的穿刺模块无法根据患者的动作做出同步调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目前肿瘤检测的穿刺定位装置在准确性和稳定性所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肿瘤科用穿刺定位器。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肿瘤科用穿刺定位器,包括穿刺探针;安装底座;
固定吸盘,安装在所述安装底座的下侧,用于吸附在人体上从而固定住穿刺定位器;
弹力带,与所述安装底座连接,用于套在人体上从而与人体进行固定,同时通过弹力带的弹力拉紧所述固定吸盘;
X轴位移结构,安装在所述安装底座上,用于控制穿刺探针沿X轴进行位移;
Y轴位移结构,与所述X轴位移结构连接,用于控制穿刺探针沿Y轴进行位移;
Z轴位移结构,与所述Y轴位移结构连接,用于控制穿刺探针在Z轴进行位移。
所述X轴位移结构包括第一驱动执行器、第一导轨和第一滑块,所述第一驱动执行器与第一导轨均固定安装在所述安装底座上部,且所述第一驱动执行器与第一导轨相互平行设置,所述一滑块滑动安装在所述第一导轨上;
所述Y轴位移结构包括安装板、第二驱动执行器、第二导轨和第二滑块,所述安装板的下部与所述第一滑块和所述第一驱动执行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执行器和第二导轨均固定安装在所述安装板的上部,所述第二驱动执行器和第二导轨相互平行且垂直于所述第一导轨,所述第二滑块设置在所述第二导轨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钟琼,未经钟琼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0700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