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火箭的地面测发控通信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07075.2 | 申请日: | 2020-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0568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0 |
发明(设计)人: | 于继超;朱永泉;杨毅强;张楠;王明明;董齐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中科宇航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76/10 | 分类号: | H04W76/10;H04B1/4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卓特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72 | 代理人: | 陈变花 |
地址: | 100176 北京市大兴区北京经济***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火箭 地面 测发控 通信 系统 |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火箭的地面测发控通信系统,包括近端通信子系统和远端通信子系统,近端通信子系统包括近端无线收发模块,远端通信子系统包括远端无线收发模块,近端无线收发模块与远端无线收发模块通过无线网通信连接。本申请利用无线收发模块传输多种信号,减少了电缆铺设和配套设备,降低了成本,并且简化了地面测发控通信系统的设备组成,提高了系统集成化程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航空航天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火箭的地面测发控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航天火箭测试领域,地面测发控系统分为远端设备和近端设备,前后端设备相距数公里,两者通过光缆连接,从而达到远距离控制的目的。地面测发控系统的近远端通信使用传统的有线通信方式,比如大家熟知的RS422、RS485、1553B、CAN、以太网等总线形式。比较主流的方案是采用以太网作为有线信息传输介质,对于远距离传输则将电信号转换为光信号通过光纤传输。这种有线传输方式可靠性较高,已成功的在多个型号中得到应用。
但是,这种有线传输方式主要有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电缆产品研制初期往往并不知道火箭要在哪个发射场、发射工位进行发射,不同的发射场、不同的发射工位对于电缆长度的要求均不相同,为了适应各种可能的情况,电缆网的长度只能按照最远距离进行考虑,从而往往导致电缆网余量过大;对于一些经验不足的设计师,甚至有可能导致电缆网长度不够而需要重新投产,影响进度和成本。
第二、地面近远端之间的电缆长度往往在公里级别,在发射阵地准备阶段需要进行电缆的铺设和防护,这往往需要半天到一天的时间,这不仅产生了发射阵地的占用费用,而且对于越来越高的快速发射要求,这显然成为了一个制约因素。
第三、光纤中的玻璃线芯较为脆弱,如果承受过大的压力会导致线芯损伤或者损坏,在日常测试使用过程中如果被人踩过或者重物压过可能会造成一些隐患,而这些隐患很有可能被隐瞒而并不被测试人员知晓,从而对可靠发射造成不利影响。
近年来,随着火箭测试需求的不断增加,测试信息类型已经不局限于简单的控制和数据指令,视频监测信号、语音控制信号、无线传感器信号也逐渐被加入到火箭测试中。这些信号的共同特点是数据量大、随机性强、实时性高。面对多种信号同时传输的需求,传统的有线通信方式难以满足将多类型信号依靠单一设备同时传输的需求。
一种解决办法就是更改系统架构,增加相应通信设备,这样就会带来极大的成本负担。而且,常用的通信方式传输距离普遍较短,必须增加光纤传输设备才能实现远距离传输,这样不仅带来布置和撤收时的繁琐工序,还增加了中间传输环节,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面测发控通信系统,利用无线收发模块传输多种信号,降低了成本。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火箭的地面测发控通信系统,包括近端通信子系统和远端通信子系统,近端通信子系统包括近端无线收发模块,远端通信子系统包括远端无线收发模块,近端无线收发模块与远端无线收发模块通过无线网通信连接。
其中,优选地,远端无线收发模块和/或近端无线收发模块的天线为冗余天线,冗余天线包括主天线和备份天线。
其中,优选地,主天线为定向天线,定向天线的有效通信距离不小于2km。
其中,优选地,备份天线为全向接收天线。
其中,优选地,远端无线收发模块和/或近端无线收发模块的通信频率为1.2GHz-1.5GHz,并且通信速率不低于5Mbps。
其中,优选地,远端无线收发模块和/或近端无线收发模块采用单载波频域均衡波形作为物理传输波形。
其中,优选地,远端无线收发模块和/或近端无线收发模块的接收机采用基于递推最小二乘法的信道跟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中科宇航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中科宇航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0707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