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地铁盾构区间近距离下穿顶管隧道沉降控制标准制定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207588.3 | 申请日: | 2020-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3905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26 |
发明(设计)人: | 杨建礼;韩现民;杨娟;黄章君;董书滨;冯飞;李其宾;李志军;汪建卫;王坤;郑红军;董武斌;刘智华;杨艳玲;谭建兵;林兵;张随涛;马晶晶;王新城;张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隧道集团二处有限公司;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石家庄铁道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30/13 | 分类号: | G06F30/13;G06F30/23;G06T17/20;G06F111/10;E21D9/00 |
代理公司: | 郑州联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04 | 代理人: | 刘绍杰 |
地址: | 065200 河北省廊***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地铁 盾构 区间 近距离 下穿顶管 隧道 沉降 控制 标准 制定 方法 | ||
1.地铁盾构区间近距离下穿顶管隧道沉降控制标准制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以下步骤进行:
(1)首先对工程勘察和设计资料进行仔细研究,选取工程关键里程段建立数值仿真计算模型,并根据勘察资料进行地层和结构参数的选取;
(2)利用大型数值仿真计算软件进行下穿隧道实际施工过程的模拟,分析既有顶管隧道变形规律并提取其各节点位移数据;
(3)依据实际工程建立既有顶管隧道的实体模型,顶管结构采用实体单元模拟,接缝位置节点采用非耦合接触,仅在顶管顶板中线位置对相应节点进行位移及转角自由度耦合,模型两端施加水平位移约束;将步骤(2)得到的既有顶管隧道各节点位移计算结果,以荷载的形式施加到新建模型相应位置节点上,假定既有结构底板变形规律不变,并按比例调整既有结构底板的附加竖向位移量来搜索既有隧道结构接头达到最大允许张开量时所对应的竖向允许位移值;
(4)将数值仿真计算模型分析中既有顶管隧道各节点竖向位移进行分析,拟合出随顶管隧道轴线方向变化的曲线并进行函数形式表达,利用高等数学中曲线方程与曲率半径的关系建立函数关系:
(5)查询相关规范,根据建构形式及安全状态确定结构安全控制所允许的最大接缝张开量和附加变形引起的极限曲率半径,分别代入步骤(3)和(4)中反算此时所允许的结构最大竖向位移变形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铁盾构区间近距离下穿顶管隧道沉降控制标准制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计算软件选用FLAC3D、ANSYS、ABAQUS,其根据工程特点及计算分析者具体情况选择计算软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隧道集团二处有限公司;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石家庄铁道大学,未经中铁隧道集团二处有限公司;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石家庄铁道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07588.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