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侧柏人工林下栓皮栎成林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212202.8 | 申请日: | 2020-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4804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0 |
发明(设计)人: | 陆元昌;买凯乐;刘宪钊;国红;谢阳生;雷相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23/00 | 分类号: | A01G23/00;A01C1/02;A01G24/12;A01G24/23;A01G24/10;A01G24/20;A01G24/28;A01G24/15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 代理人: | 董大媛 |
地址: | 10009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侧柏 人工 林下 栓皮栎 成林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侧柏人工林下栓皮栎快速成林的方法,涉及人工造林技术领域。本发明从栓皮栎采种到形成混交幼树全过程的处理时间、生长状态、营养基质、共生物种与生长环境四个技术子系统出发。每个子系统都有既定的目标,通过形成子系统内的要素协同发育的力量,从而对整体目标发挥独特的贡献,保证栓皮栎从种子到幼树的快速和高质量生长。本发明所述方法可快速和高质量的实现侧柏林下的栓皮栎更新层的混交格局,出芽率、成活率、叶量和生长量等指标都高于传统播种造林模式的3倍以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人工造林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侧柏人工林下栓皮栎快速成林的方法。
背景技术
北京及华北地区广泛存在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通过多年造林形成的侧柏人工林,由于针叶人工纯林的固有特征和各种自然和人为干扰因素的交叉影响,这些侧柏林人工林普遍表现出林木生长缓慢、土壤发育迟缓或退化、林分和林木健康状况不佳等问题。
华北地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冬季寒冷干燥且较长,夏季高温降水相对较多,春秋季较短。水资源短缺,干旱灾害频繁,是世界上重要的气候脆弱区之一。因此,生产上进行栎类造林一般为秋季现采现播,种子遇到适合的水气条件即开始萌发,但造林成功率低,主要原因为森林中松鼠、老鼠等小动物对橡子的进食、搬运、储存较强。而植苗造林或者幼补植,幼苗具有缓苗期,对水分条件要求高,且造林成本也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侧柏人工林下布置栓皮栎而快速成林的方法,保证栓皮栎从种子到幼树的快速和高质量生长,快速和高质量的实现侧柏林下的栓皮栎更新层的混交格局,提高出芽率、成活率、叶量和生长量。本发明中的栓皮栎是针叶人工林向有活力的森林生态系统转化的关键环节和触发因子,是华北地区侧柏人工林向高活力和优质环境服务功能的森林生态系统发育进步的重要技术,特别是对石质山区侧柏和其他针叶人工林改进健康状态提高生长活力具有独特而重要的贡献。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侧柏人工林下栓皮栎快速成林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采集栎类的种子,杀虫消毒后催芽,得栓皮栎幼苗或萌发种子;所述催芽包括在基质中催芽或无基质催芽;所述基质包括纯沙、锯末或沙与锯末的混合基质;所述催芽的温度包括5~15℃或20~25℃;
(2)阳历4月份时,将所述栓皮栎幼苗或萌发种子补植在所述侧柏人工林下的林隙中;所述补植为在每个补植坑内补植4株所述栓皮栎幼苗或萌发种子;所述补植坑的间距为2~3m;
所述补植用基质包括:①体积比为30%的营养土、体积比为30%的混合油松林土、体积比为30%的侧柏林下土、复合菌液复合菌原液稀释100倍后300ml/株和20g/补植坑复合肥组成的混合基质;或②体积比为30%营养土、体积比为70%的侧柏林下土、复合菌原液稀释100倍后300ml/株和20g/补植坑复合肥组成的混合基质;或③侧柏林下土和复合菌液稀释100倍后300ml/株组成的混合基质;
所述营养土由以下体积份数的原料组成:4份泥炭、1份珍珠岩和1份蛭石。
优选的,步骤(1)所述在基质中催芽时,种子与所述基质的体积比为1:1.2~1.8。
优选的,步骤(2)所述补植坑的直径为40cm,深度为40cm。
优选的,步骤(2)所述复合肥中N、P和K的质量比为15:15:15。
优选的,在步骤(2)所述补植时,还包括添加锰元素,所述锰元素的量为0.029mg/株。
优选的,所述复合菌液中的菌种包括乳酸菌、芽孢杆菌、光合细菌、酵母菌、放线菌和醋酸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未经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1220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