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外置微界面造纸污水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214344.8 | 申请日: | 2020-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7396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30 |
发明(设计)人: | 张志炳;周政;张锋;李磊;孟为民;王宝荣;杨高东;罗华勋;杨国强;田洪舟;曹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延长反应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72;C02F1/74;C02F103/28;C02F101/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47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外置 界面 造纸 污水处理 系统 处理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外置微界面造纸污水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该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格栅集水池、第一道混凝沉降池、斜筛、第二道混凝沉降池,以及换热器、预热器、湿式氧化反应器,换热器上设置有第一进口、第一出口、第二进口、第二出口;湿式氧化反应器的侧壁设置有进料口,湿式氧化反应器的顶部设置有氧化水出口,进料口连接有用于分散破碎气体成气泡的微界面发生器,微界面发生器上设置有液相进口以及气相进口,气相进口连接有空压机;本发明的处理系统通过在湿式氧化反应器之前设置微界面发生器,增大了空气或氧气与液相之间的传质面积,降低了造纸污水处理系统的温度与压力,进而有效地降低了能耗、提高了反应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造纸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外置微界面造纸污水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造纸业排放污水占全国工业污水排放总量的15%左右,COD排放占全国工业COD排放总量的1/3以上。造纸污水排放量大,碱度大,难降解物质含量高、耗氧量大,造成水体污染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因此,如何应用造纸污水治理技术,化害为利,回收利用资源,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造纸工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污水成分复杂且污水温度较高,为此工业上采用物理法、化学法、生化法等相结合的污水处理工艺,目前湿式氧化技术因其适应性强、处理效果好等优点,通过和其他工艺的结合处理造纸污水较为成功,但是湿式氧化法需要较高的反应温度、压力和较长的停留时间,究其原因是因为空气或氧气在液相中的停留时间短,传质时间不足,气泡直径大,反应器内形成的气液相界面积较小,传质空间不足,从而导致了反应时间过长、能耗高、反应效率低下的问题。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外置微界面造纸污水处理系统,该处理系统通过在湿式氧化反应器之前设置微界面发生器,提高了两相之间的传质效果、反应效率,可以将气泡打碎成微米级别的气泡,从而增加气相与液相之间的相界面积,使得传质空间充分满足,增加了空气或氧气在液相中的停留时间,从而降低空气或氧气的耗量,这样即使温度和压力不需要太高,也可以保证反应本身的高效进行,避免了高温高压带来的一系列安全隐患的发生,更有利于反应过程的节能降耗,成本低。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上述处理系统进行造纸污水的处理方法,该处理方法操作简便、操作条件更加温和,能耗低,达到了比现有工艺更佳的处理效果。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外置微界面造纸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格栅集水池、第一道混凝沉降池、斜筛、第二道混凝沉降池,以及换热器、预热器、湿式氧化反应器,所述换热器上设置有第一进口、第一出口、第二进口、第二出口;所述湿式氧化反应器的侧壁设置有进料口,所述湿式氧化反应器的顶部设置有氧化水出口,所述进料口连接有用于分散破碎气体成气泡的微界面发生器,所述微界面发生器上设置有液相进口以及气相进口,所述气相进口连接有空压机;
其中,所述第一进口与所述第二道混凝沉降池连通,所述第一出口通过所述预热器与所述微界面发生器上的液相进口连通,所述第二进口与所述氧化水出口连通,所述第二出口连接有曝气生物滤池。
现有技术中造纸污水处理工艺中,湿式氧化处理法往往需要较高的反应温度、压力和较长的停留时间,究其原因是因为空气或氧气在液相中的停留时间短,传质时间不足,气泡直径大,反应器内形成的气液相界面积较小,传质空间不足,从而导致了反应时间过长、能耗高、反应效率低下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延长反应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延长反应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1434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