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优化阻挡杂质带探测器噪声的方法、系统及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2010215108.8 | 申请日: | 2020-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2836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1 |
发明(设计)人: | 王晓东;陈雨璐;王兵兵;张传胜;童武林;胡永山;于春蕾;张皓星;刘文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微波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G06F111/10;G06F119/10 |
代理公司: | 上海段和段律师事务所 31334 | 代理人: | 李佳俊;郭国中 |
地址: | 20006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优化 阻挡 杂质 探测器 噪声 方法 系统 介质 | ||
1.一种优化阻挡杂质带探测器噪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1:构建阻挡杂质带探测器的结构模型;
步骤2:根据结构模型构建的物理模型;
步骤3:制作阻挡杂质带材料样品,并提取材料样品的物理参数输入物理模型,完成阻挡杂质带探测器数值模型的构建;
步骤4:根据数值模型选取探测器工作的固定温度T1和固定阻挡层厚度h1,由数值模拟得到当工作温度TO=T1且阻挡层厚度hB=h1时探测器的暗电流特性曲线,其中,所述暗电流为无太赫兹辐照时通过探测器的电流,所述暗电流特性曲线为探测器暗电流ID随工作偏UO变化的曲线;
步骤5:在不同数值的固定阻挡层厚度h1下,分别改变工作温度TO,得到不同固定阻挡层厚度h1下,不同工作温度TO对应的探测器暗电流特性曲线;
步骤6:根据载荷的观测模式选取探测器的工作偏压UO为固定偏压U1,根据探测器暗电流特性曲线,提取当工作偏压UO=U1时,不同阻挡层厚度hB对应的暗电流ID随工作温度TO变化曲线;
步骤7:根据制冷机的效率、功率及重量选取探测器的工作温度TO为固定温度T2,根据当工作偏压UO=U1时,不同阻挡层厚度hB对应的暗电流ID随工作温度TO变化曲线,提取当工作温度TO=T2且工作偏压UO=U1时,探测器暗电流ID随阻挡层厚度hB变化的曲线,根据噪声频谱密度NSD与暗电流ID的对应关系得到当工作温度TO=T2且工作偏压UO=U1时,探测器噪声频谱密度NSD随阻挡层厚度hB变化的曲线,得到拟合工作温度T2且工作偏压U1下探测器噪声频谱密度NSD随阻挡层厚度hB变化的曲线的函数式NSD(hB);
步骤8:根据函数式NSD(hB)反推得到函数式hB(NSD),根据函数式hB(NSD)及噪声频谱密度NSD提取出定制阻挡层厚度hB;
步骤9:采用与阻挡杂质带材料样品相同的材料体系和工艺条件在高导衬底上依次生长吸收层和阻挡层,其中阻挡层厚度为定制阻挡层厚度hB,采用微纳工艺完成阻挡杂质带探测器制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优化阻挡杂质带探测器噪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包括:
步骤1.1:在高导衬底上依次形成吸收层、阻挡层、电极层和钝化层;
步骤1.2:在电极层上形成正电极,在高导衬底上形成负电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优化阻挡杂质带探测器噪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包括:联立泊松方程、电子与空穴的连续性方程、电子与空穴的电流密度方程,以及将载流子复合率及光生载流子产生率通过产生复合项加入到连续性方程中,其中所述载流子复合项包括SRH复合、辐射复合和俄歇复合,根据载流子的低温冻析效应、势垒隧穿效应以及速度饱和效应,用有限元方法离散化联立迭代求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微波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研究所),未经上海微波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15108.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