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隧道锚锚碇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15982.1 | 申请日: | 2020-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5053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30 |
发明(设计)人: | 秦波;王宏贵;黄列夫;刘雪松;刘朝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21/00 | 分类号: | E21D21/00;E21D11/10;E21D9/14;E01D11/02;E02D27/12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3113 | 代理人: | 卢宏 |
地址: | 410014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隧道 锚锚碇 | ||
一种隧道锚锚碇,包括隧道体、前锚室、锚塞体、散索鞍支墩,其结构特点是,还包括桩基群,所述桩基群包括多个桩基,所述隧道体包括隧道底板,多个所述桩基的顶部与所述隧道底板固定连接。隧道锚的桩基群嵌固于地基中,将原隧道锚对地基的拉剪要求转变为桩基群对地基侧向水平抗力的要求,而主缆拉力大部分由桩基群本身的弯剪强度提供;由于地基抗压强度远大于抗剪强度,因此大大降低了锚碇对地基地质条件的要求,解决了传统隧道锚在软岩、或强风化及以上硬岩、或较破碎硬岩等地质基岩条件较差地区应用的技术问题,提高了悬索桥在较差地质条件下的适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桥梁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隧道锚锚碇。
背景技术
悬索桥具有重量轻、用料省等优点,尤其地锚式悬索桥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地基承载力,成本可控。从世界范围看,地锚式悬索桥在公路、市政桥梁选型中已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地锚主要有岩锚、隧道锚和重力锚三类形式,岩锚对地层要求最高,隧道锚次之,重力锚要求最低。重力锚是目前应用最多的地锚形式。岩锚除对地质条件要求高外,对地形地貌条件也要求高,其适用面较窄,实践中较少采用。相对于重力锚,隧道锚能较好地利用锚址区的地质条件,具有环境扰动小(仅为重力锚的20%~25%)、工程量少(仅为重力锚的20%~25%)、投资低(仅为重力锚的30%~35%)的特点,在保护自然环境和提高工程建设效率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隧道锚对地质环境的要求较高,在国内外已建的悬索桥隧道锚工程中,隧道锚多应用于埋设深、岩体坚硬、节理较少和围岩整体性完好的地质环境中。
隧道锚的主体部分一般包括:鞍室、混凝土锚体、系统锚杆、锚固系统、后锚室、散鞍基础等结构,由散鞍基础直接承受由主缆作用于散鞍的压力,并传递到地基。此外还有门洞、步梯、防排水构造、检修通道等附属设施,不参与结构的受力。现有研究表明,隧道锚破坏形式为锚碇携带周边一定范围岩体变形破坏,破坏区形状类似一个倒塞体状,锚碇-围岩破裂类型是拉剪复合型破坏。然而岩土拉剪强度往往较低,抗剪强度约为抗压强度的10%~40%,抗拉强度仅是抗压强度的2%~16%。从隧道锚的受力机理来看,也同样说明了其对地质条件的要求较高。这对隧道锚的工程应用形成了制约。大多数悬索桥的地锚形式往往由于地质条件难以达到隧道锚要求而选择重力锚,一方面造成较大的环境影响,在城市严格的建设环境要求下,常常导致被迫更换桥型方案;另一方面降低了工程经济性,甚至导致工程投资增加10%以上。因此,要进一步推广悬索桥的应用,必须同时解决悬索桥锚碇结构的经济性和对地基条件要求高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隧道锚锚碇,该隧道锚锚碇解决了在软岩、或强风化及以上硬岩、或较破碎硬岩等地质基岩条件较差地区应用的技术问题,提高了悬索桥在较差地质条件下的适用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隧道锚锚碇,包括隧道体、前锚室、锚塞体、散索鞍支墩,其结构特点是,还包括桩基群,所述桩基群包括多个桩基,所述隧道体包括隧道底板,多个所述桩基的顶部与所述隧道底板固定连接。
隧道锚的桩基群嵌固于地基中,将原隧道锚对地基的拉剪要求转变为桩基群对地基侧向水平抗力的要求,而主缆拉力大部分由桩基群本身的弯剪强度提供;由于地基抗压强度远大于抗剪强度,因此大大降低了锚碇对地基地质条件的要求,解决了传统隧道锚在软岩、或强风化及以上硬岩、或较破碎硬岩等地质基岩条件较差地区应用的技术问题,提高了悬索桥在较差地质条件下的适用性。
进一步的,所述隧道体还包括初期支护构造、二次衬砌,由隧道体外侧围岩向内依次设有所述初期支护构造、二次衬砌。
进一步的,所述前锚室位于所述隧道体的洞口处,所述锚塞体位于隧道体的里部,所述前锚室与所述锚塞体的内锚面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初期支护构造包括锚杆、喷射混凝土层,所述锚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喷射混凝土层,另一端锚固于隧道体外侧围岩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1598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感应式洗手液放置盒
- 下一篇:一种基于环境激励的桥梁静载试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