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金属圆柱形试样表面的电解抛光的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0217289.8 | 申请日: | 2020-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5544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1 |
发明(设计)人: | 黄朝文;万明攀;杨江;徐平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25F3/16 | 分类号: | C25F3/16;C25F7/00;G01N1/32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信立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30 | 代理人: | 陈炳萍 |
地址: | 55002***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金属 圆柱形 试样 表面 电解 抛光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属于金属电解抛光装置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金属圆柱形试样表面的电解抛光的方法及系统,工作台上方设有整流器和冷却槽,冷却槽设在整流器一侧,冷却槽中放置有圆桶形电解槽;圆桶形电解槽内放置有圆环形的阴极,圆环形阴极通过导线和整流器连接,圆柱形试样上端通过金属夹子和导线与整流器连接,然后置于圆桶形电解槽中心位置;电解槽中利用温度计,实时监测电解液温度;通过冷却槽中添加适量的冰盐水或液氮,调节电解液温度。本发明解决了传统电解抛光系统只能电解抛光平面试样,而不能电解抛光圆柱形试样的缺点,从而为圆柱形试样表面的电解抛光提供了有效解决途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金属电解抛光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金属圆柱形试样表面的电解抛光的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电化学抛光又称电解抛光,是指在一定的外加电压下,将直流电通过电解池使金属工件在电解液中发生阳极溶解,从而整平金属表面平滑并使之产生光泽的加工过程。但是传统电解抛光系统具有只能电解抛光平面试样,而不能电解抛光圆柱形试样的缺点。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传统电解抛光的装置结构导致被抛光试样表面形状受限。基于电解抛光的腐蚀原理,阴极板与待抛光试样间构建一个微电化学循环,试样作为阳极,表面被逐渐均匀腐蚀溶解,腐蚀速率与试样表面和阴极板间的距离成正比例。因此,腐蚀均匀性也和试样表面与阴极板间各点距离是否相等相关。传统电解抛光装置中阴极板均是一平板,使得被抛光试样表面形状受限,只能是一个平面。因为如果是待抛光样为圆柱形,则与平板阴极对应平行的只能是一条线,这条线的两侧相邻部位平行线与平板阴极的距离逐渐增加,直至背侧部位完全背靠阴极板。抛光过程,圆柱试样表面与平板阴极对应平行的一条线距离最短,腐蚀速率最快,这条平行线两侧的部位,随着与平板阴极距离越远,腐蚀速率越小,其背侧腐蚀速率为零。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传统电解抛光系统只能电解抛光平面试样,而不能电解抛光圆柱形试样。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难度:了解了以上原理,解决圆柱形试样表面抛光的难度显而易见。如果不解决阴极板的形状结构,而且如果不采用本专利的环状阴极板,则几乎永远不能对圆柱形试样整个圆周表面各部位进行同时电解抛光。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意义:解决金属圆柱形试样表面电解抛光的问题,可为金属圆柱试样力学性能、疲劳测试、腐蚀等过程原位或伪原位同步观察圆柱试样整体表面微观组织特征变化、裂纹萌生及扩展情况,以及对金属材料的组织性能关系研究提供试样制备的技术支撑。
随着科学的发展,原位观测技术的进步,对于圆柱形试样表面微观组织变化及裂纹萌生及裂纹扩展特征观察研究的需要,金相组织腐蚀前需要试样表面呈镜面状态,传统的平板型阴极板的电解抛光装置已无法满足这种需求。而且对于金属的力学性能尤其是疲劳对试样表面缺陷非常敏感,根据结构设计的需要,材料的疲劳测试所需的试样也多为圆柱形。原位观察试样疲劳裂纹从表面萌生及扩展的过程,对圆柱形试样表面进行抛光是原位观察的第一步,解决不了这第一步,后续的试验及观察则无法继续开展。由此,本发明装置为圆柱形试样表面抛光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途径,为原位观察圆柱形疲劳表面裂纹的萌生与扩展提供了关键的试样制备技术支持。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金属圆柱形试样表面的电解抛光的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用于金属圆柱形试样表面的电解抛光的方法,包括:
步骤一,工作台上方设有整流器和冷却槽,冷却槽设在整流器一侧,冷却槽中放置有圆桶形电解槽;
步骤二,圆桶形电解槽内放置有圆环形的阴极,圆环形阴极通过导线和整流器连接,圆柱形试样上端通过金属夹子和导线与整流器连接,然后置于圆桶形电解槽中心位置;
步骤三,电解槽中利用温度计,实时监测电解液温度;通过冷却槽中添加适量的冰盐水或液氮,调节电解液温度。
进一步,所述步骤二中,电解槽或圆形环阴极直径D=金属圆棒直径d+30~50mm,电解槽深度H=金属圆棒试样长度的1.5~3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大学,未经贵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1728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含铬固体废物混烧制砖及其烧制工艺
- 下一篇:一种制作纸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