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速团雾的识别定位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18810.X | 申请日: | 2020-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7337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2 |
发明(设计)人: | 徐赤东;杨卓敏;方蔚恺;杨喆;张战盈;余东升;蔡熠;陈海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W1/10 | 分类号: | G01W1/10;G01S17/95;G01S17/08 |
代理公司: | 合肥和瑞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8 | 代理人: | 王挺 |
地址: | 230031 安徽省合肥***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速 识别 定位 系统 | ||
1.高速团雾的识别定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沿高速公路延伸方向分布的若干个单套测量系统;
所述单套测量系统用于测量其所分布位置的能见度;
所述单套测量系统包括:发射端(1)、接收端(2)、采集与电控单元(3);
所述发射端(1)内包括:沿光的发射方向依次设置的发射光源(101)、长距离光学单元(102)、均匀光学单元(103)、发射端探测器(104);
所述发射光源(101)采用脉冲式激光管;
所述长距离光学单元(102)用于对发射光源(101)发出的光的发散角进行压缩;
所述均匀光学单元(103)用于将压缩后的光的光斑能量分布均匀化;
所述发射端探测器(104)用于采集发射端最终发出的光信号,即采集光斑能量分布均匀化后的光信号;
所述发射端(1)发出的发射光到达接收端(2)时,接收端(2)处于发射光的光斑内;
所述接收端(2)包括:沿光的接收方向依次设置的接收汇聚单元(201)、接收端探测器(202);
所述接收汇聚单元(201)用于对发射光的光斑进行汇聚;
所述接收端探测器(202)用于采集接收端最终接收的光信号,即采集接收汇聚单元(201)汇聚后的光信号;
所述采集与电控单元(3)分别与发射端(1)和接收端(2)进行数据传输;所述采集与电控单元(3)分别获取发射端探测器(104)的采集信号和接收端探测器(202)的采集信号;
所述采集与电控单元(3)用于控制发射端(1)的发射光源(101)的脉冲信号的发射时序,以及用于控制发射端探测器(104)的采集信号和接收端探测器(202)的采集信号的获取时序;
所述采集与电控单元(3)还安装有输入接口,用于设定发射端与接收端之间的距离,设定发射光源(101)的脉冲信号的发射时序,设定控制发射端探测器(104)的采集信号和接收端探测器(202)的采集信号的获取时序;
所述采集与电控单元(3)上安装有计算程序,用于根据发射端探测器(104)的采集信号和接收端探测器(202)的采集信号,以及根据发射端与接收端之间的距离即传输距离,实时计算该单套测量系统所分布位置的能见度;
所述采集与电控单元(3)用于对发射端探测器(104)的采集信号和接收端探测器(202)的采集信号,以及对该单套测量系统所分布位置的能见度进行数据存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团雾的识别定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长距离光学单元(102)包括两个透镜,利用该两个透镜实现光的发散角的压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团雾的识别定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均匀光学单元(103)包括一个透镜,利用该一个透镜实现光斑能量分布均匀化。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团雾的识别定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汇聚单元(201)包括两个透镜,利用该两个透镜实现发射光光斑的汇聚,即接收汇聚单元(201)包括前后两级光路汇聚。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高速团雾的识别定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汇聚单元(201)还包括滤光片,所述滤光片的波长与发射光源(101)即脉冲式激光管的波长相对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团雾的识别定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端(1)的发射口与所述接收端(2)的接收口均设有防护罩(6),且发射端(1)和接收端(2)的防护罩(6)的外形尺寸以及安装方式均一致;
所述防护罩(6)的中轴线沿水平方向向下倾斜。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团雾的识别定位系统,其特征在于,发射端(1)的外壳上设有手持式可见光激光测距仪,手持式可见光激光测距仪的发射方向与发射端(1)的发射方向保持一致;
所述手持式可见光激光测距仪用于辅助发射端(1)和接收端(2)的位置安装,实现发射端(1)和接收端(2)之间的对光;所述手持式可见光激光测距仪还用于测量发射端(1)与接收端(2)之间的距离即传输距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18810.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止回装置及包含其的升降平台
- 下一篇:一种不停机换料的转印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