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氢能泵及基于其的火力发电水/汽系统水能增产发电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19071.6 | 申请日: | 2020-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5029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8 |
发明(设计)人: | 梁晓鸣;郝景泰;张进修;杨中艺;梁玉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中南泵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D15/10 | 分类号: | F01D15/10;F01K25/08;C02F1/48 |
代理公司: | 广州知友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4 | 代理人: | 周克佑 |
地址: | 510030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氢能泵 基于 火力发电 系统 水能 增产 发电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改变水能量性质或是改变锅炉给水水分子氢键能级的氢能泵,其包括内、外层容器,内、外层容器之间留有空隙,外层容器设有出水管,内层容器设有进水管穿出外层容器外,内层容器的壁上分布有众多的开孔,每个开孔上设有外力场水处理装置。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基于氢能泵的火力发电水/汽系统水能增产发电方法:在火力发电水/汽系统中凝结水泵的出口端至锅炉给水泵的进口端之间的低温(≤180℃)、低压(≤1.0Mpa)管段,以串联方式加入一台氢能泵参与水/汽系统的运行。本发明不但有“水能发电”的效果,而且有使发电锅炉“节能”、“减排”的效益,还不会影响水/汽系统设备及管网材质使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改变水能量性质或是改变锅炉给水水分子氢键能级的核磁共振水处理装置-氢能泵。本发明还涉及基于所述氢能泵、通过水的氢键能级变化来增产发电量的方法,具体指利用传统的火力发电水/汽系统作为平台,加入所述氢能泵达到增加发电量的方法。
背景技术
本文术语解释:
水——除盐水/凝结水,指水质硬度为零,极低电导率的发电锅炉工质,简称“锅炉给水”。
水能——水分子的氢键能级,指锅炉给水的水分子构象(H2O)n、水分子团簇构型[(H2O)n·m]的n、m值因氢键的解离或缔合所发生的能量变化过程。
泵——一种向流体输送能量的设备。例如:水泵是一种向液态水输入机械能,利用水的不可压缩物理特性,让水输出势动能的机械设备。
氢能泵——一种向液态水输入“外力能”,利用水分子间氢键的解离与缔合的物理特性,让水输出势能的机械设备。
水能发电技术——指利用传统的火力(燃煤、燃油、燃气、余热及核能)发电厂的水(锅炉给水)→汽(过热蒸汽)→水(凝结水)循环系统(简称:水/汽系统)作为应用平台,在水/汽系统中凝结水泵的出口端至锅炉给水泵的进口端之间的低温(≤180℃)、低压(≤1.0Mpa)管段,以串联方式加入一台氢能泵参与水/汽系统的运行(见图1)。让锅炉给水全流量流经氢能泵的进口端及出口端便完成锅炉工质的能量叠加(热能、势动能+势能)的水质处理过程,即“水能”的变化过程。随着工质在水/汽系统的循环流动,叠加的势能亦不断增加,在某个时间奇点,工质在液态中会出现氢离子自由基[H]+的积聚,并且工质在汽态中会出现氢聚变作用于汽轮机叶轮表面做功。
现有的燃煤火力发电效率一般在40%左右,还有可待提高的空间,但需要应用新的技术和增加设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可改变水能量性质或是改变锅炉给水水分子氢键能级的氢能泵。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基于所述氢能泵、通过水的氢键能级变化来增产发电量的火力发电水/汽系统水能增产发电方法。
应用本发明的氢能泵实施本发明的方法,不但有“水能发电”的效果,而且有使发电锅炉“节能”、“减排”的效益,还不会影响水/汽系统设备及管网材质使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可改变水能量性质或是改变锅炉给水水分子氢键能级的氢能泵,其特征是:
包括外层容器和内层容器,所述的内层容器与外层容器之间留有空隙,外层容器设有出水管(或进水管),内层容器设有进水管(或出水管)穿出外层容器外,内层容器的壁上分布有众多的开孔,每个开孔上设有核磁共振水处理装置-简称外力场水处理装置;
所述的外力场水处理装置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中南泵业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市中南泵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1907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货物提升及穿梭车换层一体机
- 下一篇:一种保温墙体施工结构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