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通道蒸发器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20700.7 | 申请日: | 2015-08-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8662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4 |
发明(设计)人: | 索拉夫·乔杜里;普拉萨德·S.·卡德莱;卡里·M.·科瓦斯基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勒国际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39/02 | 分类号: | F25B3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信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35 | 代理人: | 李宏悦 |
地址: | 德国斯***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通道 蒸发器 | ||
一种适合汽车使用的双通道蒸发器,包括多个压降装置,该压降装置等分冷却剂至组成双通道蒸发器的管中。双通道蒸发器包括第一压降装置,该第一压降装置设定为接收并膨胀液相冷却剂为二相冷却剂的第一混合物;和第二压降装置,该第二压降装置设定为接收并膨胀二相冷却剂的第一混合物为二相冷却剂的第二混合物并且等分二相冷却剂的第二混合物至第一大量管的第一端。双通道蒸发器包括过渡歧管,该过渡歧管可容纳安装在那里的流量调节板而且该流量调节板设定为将过渡歧管分隔为上游部分和下游部分。流量调节装置和上游压降装置共同作用等分第一大量管中的冷却剂至第二大量管。
本申请为申请号为“201510508656.9”、发明名称为“双通道蒸发器”的发明创造的分案申请。
对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为部分继续的申请,要求2013年11月1日递交的美国专利申请No.14/069,878的35U.S.C§120的优先权,整个公开通过引用合并于此。
技术领域
此次公开一般涉及双通道蒸发器,并且更加明确的涉及双通道蒸发器内的特点,即等分为双通道蒸发器一部分的管之间的冷却剂的特点。
背景技术
一种适合机动车使用的空调系统,通常包括冷却剂回路,该冷却剂回路在供暖系统,通风系统和空调(HVAC)模块内有蒸发器用于提供冷气至乘客区间,在蒸发器的上游有膨胀装置,在膨胀装置的上游发动机区间的前面有冷凝器,并且在冷凝器上游的发动机区间内有压缩器。上述零件在闭合的冷却剂回路内一系列的液压连接。
压缩器压缩并使得冷却剂循环通过闭合的冷却剂回路。从蒸发器的进口开始,包括液体和蒸汽混合物的低压二相冷却剂进入蒸发器并且通过蒸发器的管,通过吸收进入的空气流的热量膨胀为低压蒸汽冷却剂。。低压蒸汽冷却剂随后从蒸发器的出口出去并且进入压缩器,在该压缩器中低压蒸汽冷却剂压缩为高压高温蒸汽。高压蒸汽冷却剂随后通过冷凝器,在该冷凝器中高压蒸汽冷却剂通过向机动车外的周围空气释放热量冷凝为高压液体冷却剂。冷凝的高压液体冷却剂通过膨胀装置返回蒸发器,该膨胀装置将高压液体冷却剂膨胀为低压、低温的液体-蒸汽冷却剂混合物来重复循环。
传统的多通道蒸发器包括进气歧管,出气歧管和液压连接歧管的大量的管。另外,还可有一个或更多的中间或过渡歧管,互相连接进气和出气歧管之间成组的管。理想的是等分二相冷却剂,也就是说尽可能多的分散为相等的部分至蒸发器的管中以提供气流的均匀冷却。如果二相冷却剂以相对较快的速度进入进气歧管,冷却剂的液相由流动物的冲力携带进一步远离进气歧管的入口至进气歧管的远端。因为相对较快的速度,最靠近进气歧管的管可主要接收汽相而靠近进气歧管远端的管主要接收液相。另一方面,如果二相冷却剂以相对较慢的速度进入进气歧管,最靠近进气歧管入口的管可主要接收液相而靠近进气歧管远端的管可主要接收汽相。在两种情况下,这样都会导致不理想的冷却剂不等分通过管。
发明内容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提供适合汽车使用的双通道蒸发器。所述双通道蒸发器包括进气歧管,过渡歧管,出气歧管,第一压降装置,和第二压降装置。所述进气歧管设定为容纳冷却剂限定空间,为接收冷却剂进入所述空间限定进气口,并且液压配对所述进气口至第一大量管的第一端。所述过渡歧管设定为液压配对所述第一大量管的第二端至平行于所述第一大量管布置的第二大量管的第一端。所述出气歧管位于所述进气歧管附近。所述出气歧管设定为限定出气口并且液压配对所述第二大量管的第二端至所述出气口。所述第一压降装置位于所述进气口附近。所述第一压降装置设定为接收并膨胀液相冷却剂为二相冷却剂的第一混合物。所述第二压降装置位于所述进气歧管内。所述第二压降装置设定为接收并膨胀二相冷却剂的所述第一混合物为二相冷却剂的第二混合物并且等分二相冷却剂的所述第二混合物至所述第一大量管的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一压降装置和所述第二压降装置配合形成混合膨胀装置。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过渡歧管包括安装在那里的流量调节板而且该流量调节板设定为分隔所述过渡歧管为上游部分和下游部分,并且等分所述第一大量管的冷却剂至所述第二大量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勒国际有限公司,未经马勒国际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2070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生物质燃烧发生器除胶装置
- 下一篇:一种行星架的锻造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