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钢铁材料抗击冠状病毒和提高抗病菌性能的银合金化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23144.9 | 申请日: | 2020-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1909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1 |
发明(设计)人: | 董瀚;廉心桐;徐德祥;陆恒昌;彭伟;赵洪山;胡业旻;李钧;董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大学;上大新材料(泰州)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38/00 | 分类号: | C22C38/00;C21C1/08;C22C33/06 |
代理公司: | 北京海虹嘉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9 | 代理人: | 吴小灿 |
地址: | 200444***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钢铁 材料 抗击 冠状病毒 提高 抗病 性能 合金 方法 | ||
1.钢铁材料抗击冠状病毒和提高抗病菌性能的银合金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生产钢铁材料的冶炼过程中添加银元素颗粒以使钢铁材料银合金化,所述银元素颗粒的尺寸为100μm~20mm,在银合金化的钢铁材料中银元素重量含量为0.001%~0.1%,所述钢铁材料为如下之一:普通钢,马氏体不锈钢,奥氏体不锈钢,铁素体不锈钢,铸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铁材料抗击冠状病毒和提高抗病菌性能的银合金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马氏体不锈钢为如下牌号之一:3Cr13,4Cr13,5Cr15MoV,6Cr16MoV,8Cr17,9Cr18;银合金化的所述3Cr13中Ag重量百分比含量为0.035±10%;银合金化的所述4Cr13中Ag重量百分比含量为0.017±10%;银合金化的所述5Cr15MoV中Ag重量百分比含量为0.009±10%;银合金化的所述6Cr16MoV中Ag重量百分比含量为0.025±10%;银合金化的所述8Cr17中Ag重量百分比含量为0.045±10%;银合金化的所述9Cr18中Ag重量百分比含量为0.040±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铁材料抗击冠状病毒和提高抗病菌性能的银合金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奥氏体不锈钢为300系奥氏体不锈钢,所述300系奥氏体不锈钢为如下牌号之一:304,304L,316,316L;银合金化的所述304不锈钢中Ag重量百分比含量为0.045±10%;银合金化的所述304L不锈钢中Ag重量百分比含量为0.014±10%;银合金化的所述316不锈钢中Ag重量百分比含量为0.025±10%;银合金化的所述316L不锈钢中Ag重量百分比含量为0.024±1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铁材料抗击冠状病毒和提高抗病菌性能的银合金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奥氏体不锈钢为200系奥氏体不锈钢,所述200系奥氏体不锈钢为如下牌号之一:201,202,204,205;银合金化的所述201不锈钢中Ag重量百分比含量为0.028±10%;银合金化的所述202不锈钢中Ag重量百分比含量为0.029±10%;银合金化的所述204不锈钢中Ag重量百分比含量为0.035±10%;银合金化的所述205不锈钢中Ag重量百分比含量为0.045±1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铁材料抗击冠状病毒和提高抗病菌性能的银合金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铁素体不锈钢为如下牌号之一:409,430;银合金化的所述409不锈钢中Ag重量百分比含量为0.032±10%;银合金化的所述430不锈钢中Ag重量百分比含量为0.040±1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铁材料抗击冠状病毒和提高抗病菌性能的银合金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铸铁为灰铸铁,所述灰铸铁为如下牌号之一:HT150,HT250;银合金化的所述HT150灰铸铁中Ag重量百分比含量为0.042±10%;银合金化的所述HT250灰铸铁中Ag重量百分比含量为0.061±1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铁材料抗击冠状病毒和提高抗病菌性能的银合金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钢铁材料为铸铁时,在原料熔炼、铁水控温和铁水孕育处理后的浇包中加入银元素颗粒以减少银元素颗粒的烧损和氧化,经搅拌均匀后浇注成银合金化铸铁。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铁材料抗击冠状病毒和提高抗病菌性能的银合金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钢铁材料为奥氏体不锈钢中的300系奥氏体不锈钢时,所述银元素颗粒在不锈钢的原料配制中以Ag-Cu中间合金方式加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铁材料抗击冠状病毒和提高抗病菌性能的银合金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钢铁材料为为奥氏体不锈钢中的200系奥氏体不锈钢时,所述银元素颗粒在不锈钢的原料配制中以Ag-Ni中间合金方式加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大学;上大新材料(泰州)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大学;上大新材料(泰州)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23144.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凝汽器抽真空系统
- 下一篇:一个参与杨梅素生物合成的羟化酶基因及其应用